从40多年前第一株剑兰在斗南被种下,到1995年第一届昆明花展成功举办,再到2002年第一次竞拍的钟声在斗南市场敲响,数十年来,一个个关于美丽与奋斗的故事在昆明延续。
2024年,昆明鲜切花产量116.03亿枝,全省56%的鲜切花从昆明走向世界。除了鲜切花,全球最大的大花惠兰生产基地在嵩明县,全国最大的三角梅产销中心在宜良县……“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等优势,花卉成为昆明一张亮丽的名片,讲述属于昆明人的“春城”“花都”故事。
科技创新带动花卉产业发展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是昆明最真实的写照。花卉是昆明的“金字招牌”,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昆明加快推动花卉产业由大向强发展,出台《昆明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花卉电商融合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昆明市呈贡区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等文件,大力培育品牌形象好、示范效应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影响广的花卉企业,形成一批充满活力、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截至2024年底,昆明共有花卉企业514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8家。年营业额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6家,同比增128%;1000万元以上企业410家,同比增34%。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
今年5月,“2025月季自主创新成果推荐会”在昆明斗南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开幕,集中推出1000余个“中国风”月季切花新品种。这些月季新品打破传统“杯状花”形态,融合东方审美的国风系列,花瓣层叠如云,色彩涵盖月季所有色系。
握住创新这把“金钥匙”,近年来,在发展壮大花卉产业过程中,昆明各科研院所、企业等不断攻关,各类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20年前,我们解决的是‘云花’品种‘有没有’的问题;这10年,我们解决的是‘云花’品种‘优不优’的问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说。
在解决品种问题的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也融入了花卉产业链。今年,省农科院与埃舍尔公司发布合作研发成果,基于国产大模型DeepSeek等打造的“数字云花AI智能体”,建立花卉全生命周期智能决策系统。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华为云AI用户峰会上,昆明市晋宁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共同建设云南花卉产业AI试验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就花卉育种大模型在云南花卉产业数字化相关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动云南花卉AI业务发展。
云南鲜花在世界绽放
每天13时,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大厅里,鲜花竞拍师紧盯屏幕,手握鼠标,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竞拍鲜花。竞拍完成后,被采购的鲜花经过打包整理运往世界各地。
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2024年日均交易量达706万枝,平均每单成交仅需4秒,成交率达95.34%。这里的鲜切花交易指数已成为全国各地鲜花交易市场价格走势的风向标、晴雨表。
随着花卉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出滇”成为“云花”的重要形态。数据显示,中国每2枝出口海外的鲜切花,有1枝从云南“起飞”。
专注花卉出口的昆明伊尔康花卉有限公司,每天傍晚后工作人员便开始忙碌,350平方米的场地被各品类的花卉填满,经过分拣、打包、装箱、称重,不到24小时,这些花卉便会出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街头。从事花卉出口10年来,该公司月均出口鲜花达30吨。
为助力“云花出滇”,铁路部门建立起物流保障体系。作为“云花出滇”的主力军,中铁快运斗南营业部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高效物流体系。针对鲜花娇嫩易损的特性,该营业部优先安排运输计划、优先装卸作业、优先发车,确保每一束鲜花从交易完成到装车仅2小时。在包装环节,使用标准化防震保湿箱搭配冰袋温控技术,使花材损耗率控制在0.37%以内。目前,中铁快运已开通昆明至郑州、西安等直达线路,计划年内再增3条,覆盖全国20余个重点城市。
2024年,斗南花卉交易量达141.76亿枝,交易额达115.74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昆明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省鲜切花出口值7.6亿元,同比增长34.2%。
作为“亚洲花都”,全国市场上流通的每10枝鲜花,有7枝来自斗南,每天上市117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花。近年来,昆明以“花”为媒,推动“花文旅”深度融合,吸引国内外游客走进斗南,沉浸式体验这份独属于“春城”的浪漫,解锁独属于昆明的芬芳魅力。如今,斗南已经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和来昆必游目的地。2024年,斗南花卉产业园区旅游人数达762.34万人,同比增长80%,旅游总花费2.74亿元,同比增长17%;今年暑期,接待游客超163.57万人,日均8万人。
“春城”昆明,“鲜花经济”正美丽绽放,香飘世界。 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