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薛一群
9月18日,在通辽市科左后旗金宝屯镇的一家大米加工厂内,各类设备全速运转,车间里弥漫着浓郁的稻米清香。金黄的稻谷经过脱壳、加工、灌装、封口等多道工序,化为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工人们正忙碌着将一袋袋优质的大米装车发货,让这份来自草原的丰饶滋味走向全国各地。
科左后旗素有“绿色水稻之乡”的美誉,是内蒙古重要的优质粳稻产区,也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该旗以打造特色诚信产业品牌、规范大米产业发展秩序为目标,由旗司法局牵头,组织农牧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资促进局、供销合作社、诚信建设工程四个推进组及五家本地大米企业,协同推进大米产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树立商品诚信,制定行业标准强化产品诚信,实施全程监管检测保障质量诚信,创新销售模式维护渠道诚信,系统构建了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科左后旗大米”的品牌价值。“科左后旗大米”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评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地一家大米企业的销售经理表示,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后,产品在市场上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不仅有助于提升销量和品牌信誉,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2024年,科左后旗大米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总产量超2.4亿斤,产值接近6.3亿元,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信任,让科左后旗大米在广阔市场上精彩绽放,推动了县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这正是通辽市创新打造“一域一特色”诚信品牌建设,以差异化治理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通辽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实际,创新探索“一域一特色”诚信建设路径,通过差异化培育“信用+”特色品牌,形成多点开花、全域协同联动的良好态势,有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构筑“近悦远来”的诚信之城。
通辽市以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诚信建设,出台了《通辽市诚信建设工程“一域一特色”工作方案》,因地制宜为各旗县市区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该方案充分考量各地区在产业结构、资源条件和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构建起“市级统筹—旗县主责—部门协同—市场参与”的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动态评估和典型经验推广,实现政策与基层实践的高效联动。
在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的进程中,通辽市聚焦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信用建设标杆,“信用标杆街区”建设、“绿色铝基新材料产业信用链”监管体系、“大米产业诚信联盟”“红辣椒信用溯源体系”、信用修复三级预警“打铃”机制、“生态治理信用积分制”“荞麦文化旅游诚信圈”“山地草原信用驿站”等项目相继落地,逐步形成了“信用+产业”“信用+文旅”“信用+生态”等多维度、融合化的实践模式。
截至目前,通辽市主城区已为87家商户建立诚信档案,通过“打铃”机制助力206家企业完成自主信用修复;工业领域根据信用等级评定A级企业96家、B级企业1家;农业主产区借助诚信品牌建设实现大米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为全市诚信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样本和发展动能。
未来,通辽市将进一步深化“一域一特色”诚信品牌培育,支持各地区围绕主导产业和民生服务领域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惩机制,增强信用监管效能,持续以特色信用品牌建设为重点,不断巩固和拓展诚信建设工程成效。同时,推动诚信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积极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社会氛围,深化“信用+”在更多领域的融合应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通辽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可靠的诚信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