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日前正式亮相。
《舞动敦煌》以敦煌壁画为创作灵感,讲述了舞蹈学院学生陈曦到莫高窟采风时,与唐代舞姬昭慕云因莫高窟壁画而发生时空穿越的故事。现代“敦煌舞”专业学生变成唐代舞姬跟随丝路商队开启沙漠之旅,唐代舞姬顶着现代学生的身份艰难开启毕业大戏的筹备,这波“跨时空”的巨变将会带来怎样妙趣横生的故事?时空穿越的二人又能否顺利回到各自的时代?
为极致呈现敦煌美学,《舞动敦煌》采用实景拍摄。连绵的沙丘铺向天际,驼铃声声漫过沙脊,光影摇曳中,千年的飞天、伎乐天形象翩然灵动。
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赵晖
作为国内第一部舞蹈类微短剧,《舞动敦煌》以两代女性舞者的自我成长为主线,完成了一次有关敦煌舞乐的东方美学探索之旅,构建了艺术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场。该剧以敦煌《伎乐图》为核心意象,用时空交错的奇幻叙事展现了现代舞者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时空穿越后所发生的故事。
在历史厚重感与青春成长弧光的叙事交织中,《舞动敦煌》以舞蹈为叙事切口,试图对敦煌文化的当代传承进行诗意诠释,并探索微短剧如何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镜像结构下的人物弧光
剧本采用双线并行的镜像叙事,在时空交错中构建起“历史镜像—现实投射—文化互文”的三维结构。本剧在叙事上采用外视角与内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尤其是在双女主时空穿越后的内视角叙事,从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来推进情节的总体进展。现代舞者陈曦与胡姬昭慕云如同彼此的倒影,在身份错位中实现双向成长。舞蹈学院的陈曦天赋异禀却心高气傲,因毕业大戏主舞之争与同伴产生裂痕,意外穿越到唐代温婉隐忍的侍女昭慕云身上,这就如同一个人的两面,陈曦的自傲与昭慕云的自卑跨越时空进行对话与治愈。
心高气傲的陈曦在守护《伎乐图》中,与商队穿越戈壁,学会协作与信任,而昭慕云则在舞蹈教室内让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女“活”了过来。这种奇幻的设定,隐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碰撞融合,陈曦的锋芒需要历史的沉淀,昭慕云的柔韧需要现代精神的赋能,敦煌舞蹈为她们搭建了精神交流的通道。
人物共情的镜像折射
在《舞动敦煌》的双线叙事中,舞蹈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媒介,更是承载人物成长、文化传承与精神共鸣的核心象征,呈现出多重维度的隐喻性表达。
1.舞蹈作为超现实共鸣的媒介
舞蹈是连接陈曦与昭慕云的超现实审美符号,这种寓意表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源泉动力。当陈曦在莫高窟洞窟中模仿壁画舞姿,昭慕云在教室内跳出古韵胡旋舞,肢体语言突破了物理时空的限制,成为时空穿越后深层的沟通方式。两人通过舞蹈的旋转跳跃,实现精神共振,这正如敦煌壁画中凝固的舞姿穿越时空仍能震撼当代,艺术符号成为人类情感交流的媒介载体。
2.舞蹈消解了古今文化的隔阂
敦煌的舞蹈融合了中原、西域、印度等多元文化因素,其本身就有极强的文化融合象征意味,文化的多元交织对个体生命的成长无疑具有隐喻意义。现代时空中的陈曦,以舞为生、孤芳自赏,她换位到了唐代,体验到了舞蹈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艺术表达、对生活的审美创造。这种认知层面的改变,也让她意识到个体生命只有融入集体的洪流中才有价值,她在冒死守护壁画的经历中,也从不折不扣的“个人英雄主义”成长为“团队荣誉”的捍卫者。
唐代时空中的昭慕云,曾是被安律达踹翻却不敢反抗的卑微舞姬,她穿越到现代舞台后,成为敦煌舞乐的演绎者,带有西域特色的长袖善舞,让失落的古典舞乐重回现实生活,与此同时,她也找到了个人尊严。应该说,陈曦和昭慕云就如同一个女性的自我和超我,她们在敦煌舞蹈中找到了对话的场域,并从传统文化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3.舞蹈作为女性反禁锢的精神表达
剧中,这两位女性仿佛是并蒂莲,她们虽然性格相悖,但是都渴望自我的破茧而出。昭慕云逃亡时以舞姿祈祷,舞蹈是她在绝境中保持精神韧性的方式,肢体的具象化是她内心情感的外化;陈曦在练习室中用舞蹈宣泄愤怒,她想打破的不仅是外在的规训,更是女性自我成长的认知局限性。
无论是唐代舞姬的隐忍,还是现代舞者的锋芒,舞蹈都成为女性超越现实束缚、抵达精神自由的通道,正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意象,舞者挣脱地心引力,完成人类对自由意志的向往。
4.舞蹈作为自我觉醒的符号工具
“成长”是这部微短剧的核心主题,这种成长指向两个维度:个体成长和价值成长。陈曦与昭慕云在时空穿越后都获得了个体成长的感悟“锋芒需要沉淀,柔韧需要坚守”,两者在“文物争夺”和“艺术创新”的各自语境中,也凸显了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创新之源。两代女性,跨越千年,在各自的青春中获得了自我的觉醒。
舞蹈在剧中超越了表演形式,成为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的核心叙事语言。陈曦在莫高窟洞窟中模仿壁画舞姿时的沉醉,与昭慕云在现代练习室跳出古韵胡旋舞的惊艳如出一辙。当两人通过篝火舞蹈实现超现实感应,舞蹈也成了两人精神觉醒的符号媒介。这种设定既强化了“舞动”的主题,又暗合“反弹琵琶”的意象,使文化传承从静态符号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验。这种“以舞为桥”的结构设计,紧扣“舞动”的主题,最终在陈曦毕业大戏落幕时化为“慕云,你看到了吗”?内心的对话,这也是陈曦作为舞者的自我觉醒,她跳的既是自己,也是他人,不仅在他人眼中照见了自己,更是在自己眼中懂得了自己。
历史文物的当代精神转译
整部微短剧以《伎乐图》为纽带,以“创作—遗失—追寻—重生”形成文化闭环,以文物巧妙串联起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命运。无论是商队老板沈桓对师传壁画蓝本的执念,还是昭慕云誓死守护画作,他们都赋予了文物以人性的温度,而陈曦和昭慕云从抢夺画筒到主动保护文物的价值转变,完成了从“舞者”到“文化守护者”的身份升华。这种处理将文物盗窃的悬疑线,升华为对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哲学思考,敦煌艺术不应是博物馆中的冰冷藏品,而应成为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总体而言,微短剧《舞动敦煌》以奇幻叙事包裹现实关怀,在商业类型片的外壳下完成了一次严肃的文化叩问。这种以青春视角激活文化记忆的微短剧创作手法,为传统题材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探索。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本文系北京社科重点项目《融媒时代剧集内容创意新格局建构与发展路径》[22YTA005]部分研究成果。本版文图均由《舞动敦煌》剧组提供,图为海报和剧照)
树立文化传承新范式
冷凇
当下正值微短剧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微短剧品质问题备受关注。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下,一部以文化为核心定位的微短剧《舞动敦煌》应运而生,其创作探索与价值导向尤为难得。可以说,《舞动敦煌》堪称微短剧赛道的“破局之作”,若以大电影或长篇精品剧的严苛标准苛责或许仍有提升空间,但从行业创新与文化传播的维度出发,它值得全情肯定与支持。
开辟“舞蹈微短剧”新赛道
在微短剧题材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的当下,《舞动敦煌》的“首创性”尤为珍贵。主创团队以许文广、杨娜为核心,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作态度——此前团队推出国内首部AI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在当时无疑是对“技术+文化”融合的先锋探索,而“首创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发”,这一理念在《舞动敦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为国内首部“舞蹈微短剧”,该剧打破了舞蹈与短剧的边界,将舞蹈从“情节点缀”升华为“核心叙事载体”。这种创新是对经典艺术形式的现代呼应:回溯《碧云天》的诗意表达,或是好莱坞经典歌舞剧《雨中曲》的灵动创意——彼时创作者以街道雨景为舞台,用即兴舞蹈传递情绪,其想象力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却能打动人心;即便回望我国早期科幻作品《霹雳贝贝》,也能发现“想象力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而非技术堆砌”。
《舞动敦煌》延续了这种“以情驭形”的创作逻辑,甚至让玄幻色彩与现实语境巧妙勾连:通过现代舞者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的时空穿越,让舞蹈成为跨越千年的对话媒介。这种设计不仅让敦煌舞的柔美、西域大漠的苍凉通过镜头精准传递,更打破了“舞蹈剧只能依托大舞台”的固有认知,为微短剧开辟了“艺术垂类”的新赛道,给行业带来极具价值的创作启发。
以专业协同铸就精品质感
微短剧的精品化,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深度绑定与高效整合,而这恰恰是《舞动敦煌》的核心优势。在行业普遍以低成本快速生产短剧的当下,该剧投资实现了远超成本的艺术呈现,关键便在于主创团队对资源的精准把控与协同能力:敦煌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撑,确保壁画文化与历史背景的真实性;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全程指导,让飞天、反弹琵琶等经典舞姿从壁画“活”到镜头前;导演孔令飞携著名导演李少红团队的艺术经验,为叙事节奏与美学表达把关;甚至总台主持人苗霖的跨界客串,也成为“资源活化”的生动案例。
对比当下长剧市场的现状便能清晰地看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不仅能提升单部作品的品质,更能为行业树立“小成本、大价值”的创作范本。
在美学与情感中构建文化共鸣
《舞动敦煌》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影像风格的独特性上。剧中穿越段落的视觉呈现,让人瞬间联想到《新龙门客栈》的经典质感——后者以“简单故事+复杂剧情”的叙事逻辑,用“明朝景泰年间,宦官专权”的开篇便抓住观众,其西部武侠的苍凉感与叙事张力,至今难以超越。而《舞动敦煌》的服化道设计、大漠场景营造,既延续了这种“以景衬情”的美学传统,又融入敦煌文化的独特气质,让观众在镜头流转间便能感受到“千年敦煌”的厚重与灵动。
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以双女主“彼此成就”的关系打破桎梏:现代舞者陈曦初登场时,因主舞之争与同学产生矛盾,看似“高傲难近”,实则是对舞蹈艺术的极致追求;唐代舞姬昭慕云隐忍温婉,却在守护《伎乐图》的过程中展现出坚韧。两人虽身处不同时空,却因命运联结形成“精神共振”——她们不谈爱情,却通过共同的文化守护与自我成长,传递出价值观,这种表达既贴近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又避免了刻意的说教,显得自然而深刻。
在美学高度上,剧集以有限的成本实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叙事”:大漠时空的简约线条构图,凸显自然的苍茫;敦煌洞窟的琳琅满目,还原壁画的绚丽;甚至“噩梦段落”中融入戏剧影子的意象设计,都让剧集超越了“文化科普”的浅层定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跨界融合的文化微短剧”。而在故事层面,剧集精准把握了精品微短剧的核心特质——高潮前置、冲突前移、关系对立、合理穿越、温暖结局,让观众在60多分钟的篇幅里,既能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又能获得情感的共鸣。
拓展短剧创作的边界与可能
《舞动敦煌》的价值,还体现在对“总台资源”的深入挖掘上。总台主持人苗霖在剧中客串表演,虽戏份不多却极具记忆点,让观众看到“主持人跨界影视”的可能性。
类似的“跨界可能”还体现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上。剧中两位主演以自然的情绪表达与扎实的舞蹈功底完成了角色塑造,其中舞蹈演员既能展现敦煌舞的专业技巧,又能在情感戏中传递出“感动与幽默的自由切换”,这种“非专业演员的专业表现”,打破了“短剧演员必须科班出身”的固有认知,也为舞蹈、戏曲等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开辟了新的职业赛道。
《舞动敦煌》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微短剧本身。它证明微短剧不仅能承载“爽感叙事”,更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实现“流量转化”,更能为行业树立“品质导向”的标杆。期待这部作品的探索,能推动更多“文化+短剧”的创新实践,让微短剧行业在精品化、多元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