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沃土,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儒学讲堂润民心

文明乡风焕新颜

  自2013年起,圣水峪镇持续推进乡村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化讲堂26处。这些讲堂不仅注重硬件提升,更建立起讲师规范化招募和课程备案管理制度,确保讲座质量。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讲座3000余场,覆盖听众9万余人次。

  讲堂内容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风家训、传统美德等主题融入日常生活,用乡音乡语讲述孝亲、睦邻故事。通过礼仪教育、传统曲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村民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

  北东野村的变化尤为典型。曾经的邻里纠纷、不孝行为等问题显著减少,孝亲敬老、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村民张延英悉心照顾骨折婆婆的事迹被传为佳话,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老人助餐”暖民心

孝文化有新内涵

  圣水峪镇创新将传统“孝文化”融入民生服务,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老人助餐”品牌。目前,全镇已建成助餐点26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小城子村依托儒学讲堂培育的志愿者队伍,办起了“幸福食堂”,每日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北东野村创新“讲堂+食堂”模式,让老人在享受物质食粮的同时获得精神滋养。

  三年来,该镇通过“暖心助餐行·圣地夕阳红”服务品牌,累计服务老人2万余人次。各助餐点还拓展出爱心义诊、公益理发、文艺汇演等延伸服务,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难题,更构建起尊老敬老的社会支持网络,让传统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赋能产业旺

乡村振兴迈新步

  圣水峪镇在全省率先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累计招募110名合伙人,依托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吸引160余名高校学生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打造陶朱工坊、云贵扎染、“虎咬瓜”地瓜主题店等60多个特色业态,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其中,“虎咬瓜”品牌成为文化赋能的典型代表。创始人孔圆从家乡孩童戴虎头帽的传统中汲取灵感,开发出以泗水地瓜为原料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这些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甘薯、林果等一产发展,促进了深加工等二产升级,还通过研学旅行等三产服务,实现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营收达2000万元,带动就业2800余人。

  圣水峪镇党委副书记司攀表示,我们将继续深耕人文沃土,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为农村发展注入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动力,努力打造文化“两创”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汪泷 通讯员 雷强 济宁报道

  泗水县圣水峪镇充分发挥作为乡村儒学发源地的独特优势,聚焦文化“两创”实践,探索出一条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通过将文化资源融入基层治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该镇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圣水峪实践”。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