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周健
我的师父李富荣,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勘察院的一名专业副总工程师,也是“李富荣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听说他要成为我的师父时,我高兴了许久。
三年的时光里,师父带着我走遍工程现场的角角落落,也一次次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初次见他时,他从抽屉里拿出的那本泛黄的笔记本。
它的封皮边角磨得发亮,翻开后,密密麻麻的字迹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有工程监测数据演算过程,有监测项目工作流程,还有他自己的工作小窍门。“这是我入行20多年的‘宝贝’,”师父笑着说,“航空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笔都是责任。”后来我才知道,师父交给我的,远不止笔记本里的专业技术,更有字里行间透出的一名航勘工程师的严谨与对事业的滚烫热爱。
2023年9月,刚入职2个月的我第一次跟着师父参与沈阳地铁第三方监测项目。到了现场,师父边操作全站仪,边让我对照笔记本记录的步骤一步步跟着做。遇到我读数不准的情况,他没有直接纠正,而是让我看笔记本里他画的“读数视角示意图”:“你看,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不然会有视差,这在地铁项目里可是‘致命’的。”那天,我在笔记本上的示意图旁边,写下了“精度即生命”五个字,也第一次明白,我所从事的航勘事业的重要意义。
记得我第一次独立负责监测任务时,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接到任务当天,我就带着那本“项目统筹笔记”出发了。在项目推进中,有一次连续降雨导致部分监测点数据异常波动,对着数据报表我急得满头汗,想起师父的笔记本,赶紧翻出来寻找对策。里面果然记录着类似情况的处置方法,从方案设计到数据验收,每个环节的风险点都标出来了,我按照笔记里的指引,调整监测频率、逐一复核监测点。从那之后,我就愈发珍重这本笔记本。
在紧张的项目间隙,师父还鼓励我在工程中采用监测新技术、新思想,结合完成的重点监测项目数据,尝试用多种技术优化数据分析。我把自己完整的处置过程和数据成果整理成论文《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的稳定性分析》,在2024年底获评公司“年度科技论文一等奖”。拿到证书那天,师父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独立扛责是成长的第一步,把经验变成成果,才是真本事。”
“你看大量的监测数据人工分析要花一周,要是靠AI自动识别异常,效率能翻好几倍。”师父指着那本笔记里密密麻麻的表格说。于是,随着“李富荣创新工作室”的成立,借着公司的探地雷达数据智能识别课题,我又参与了规划总院举办的“2025年度创新创效大赛暨首届AI应用大赛”。其间遇到算法瓶颈时,师父不仅帮我联系工作室的技术骨干,还翻出他早年学习编程时的笔记——里面画满了逻辑流程图,帮我理清思路。经过半年多的打磨,我们团队的“探地雷达数据智能识别模型”在规划总院AI创新智能大赛中斩获三等奖。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师父对航勘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2025年6月,我再次独立主导房建基坑监测项目。出发前,我主动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对照师父之前的指导记录梳理方案。师父看到后,笑着把一本新笔记本递给我:“现在你不仅能独立做项目,还能出成果、搞创新,这本新笔记,就用来记你未来的突破吧。”
回到工作室,看着师父在扉页写下的:“坚守初心,逐梦蓝天,从‘学会’到‘创会’,才是传承的真正意义。”我知道自己“出师”了。
如今,我的笔记本里也开始记着各个项目流程、技术方法,还添加了论文获奖、大赛突破的成果记录。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就像一盏灯,照亮我从“跟着做”到“独立干”,再到“创新突破”的每一步。笔记本里的故事,会在我的手中,继续书写下去,在传承中续写新的蓝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