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织女”郭清燕:一针一线编织爱与希望


  □洪观新闻记者 刘冕

  9月16日上午,在东湖区大院街道二七北路社区的一间妙手手工铺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子手持钩针,彩色的毛线在指间不停穿梭。不一会儿,一朵精致的并蒂莲悄然绽放,周围学员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因小时候一场病导致肢体二级残疾的郭清燕在政府的帮助下,拥有了这间大约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式精美的手工艺品:时尚摆件、女士手工包、手套、帽子、桌布、碗垫……这里是她的“艺术领地”,更是众多残疾人希望的起点。

  技能培训点亮人生

  郭清燕幼年时因病导致腿部落下疾病,需要依靠轮椅行动,读书、工作都波折重重。2015年,东湖区残联开展“残疾人技能提升工程”。南昌市残联和社区干部鼓励郭清燕参加免费手工艺培训班,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当时政府部门不仅免费提供材料给我们,还安排专车接送我们这些行动不便的学员。”回忆起那段时光,郭清燕眼中泛着泪光。

  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她从零起步,从最基础的“锁针”“短针”学起。2017年,她的第一件微钩作品《并蒂莲》在东湖区残疾人手工艺展上展出,并成功出售。这对当时靠低保生活的她来说,是打开了另一扇窗。

  指尖奇迹助力残疾人就业

  2019年,市残联和社区为郭清燕提供了一个免租金的店面,帮助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郭清燕将这间店面命名为“清燕编织工作室”,开办公益钩针编织培训班,免费教有需要的人学习钩针编织。

  “郭老师,我编织好了一些玫瑰花叶子带过来……”在郭清燕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残障学员涂艳。“自从跟郭老师学习了编织,我感觉更自信了。现在还可以通过这门手艺赚钱,给家庭增加一点收入。”涂艳笑着说,“那时候郭老师坐在轮椅上教我们编织,她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样子,给我带来了特别大的影响,让我对改变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郭清燕的工作室365天向残疾人开放,为了节省学员们的开支,她还自掏腰包购置千余斤毛线,为学员们定制“无障碍教具”——针对手指无力的学员发明的“加粗防滑钩针”。郭清燕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公益钩针编织培训,已帮助上千名待业人员掌握编织技能,其中30多名残疾人实现居家就业。

  作为社区“五老志愿者”,郭清燕还走进多所中小学,为孩子们开设“非遗微钩课堂”。2022年,她的工作室被评为“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成为党和政府助残扶残的生动实践窗口;2025年,她被评为第二季度“南昌好人”。

  用心用情编织温暖人生

  如今,郭清燕的工作室墙上挂着两面特殊的锦旗:一面是东湖区残联送来的“自强典范 助残先锋”,一面是学员们联名赠送的“巧手织就中国梦 轮椅丈量大爱路”。在她的工作台抽屉里,珍藏着几十封感谢信。其中一封来自困难家庭女孩小雨:“是您教会我钩织发簪,现在我在夜市摆摊,每月能赚2000元贴补家用了!”

  “党和政府给了我‘站起来’的底气,我要用这双手让更多人‘笑起来’。”这些年,郭清燕一直坚持做公益,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做文化志愿者。她还免费开展培训,让钩针编织技艺被更多的人知晓、掌握。

  如今,郭清燕的工作室已在当地小有名气。彩线在指尖缠绕,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在这里诞生。她常常将钩织好的绒线花拍成作品放到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她的“作品”经常参加作品展、义卖活动等,一传十、十传百,她被越来越多人知晓,销路也越来越广。记者看到,几位学员正在工作室里将最新一批作品打包装箱,这些编织品将发往省外的工艺品商店。她们有说有笑,讨论着如何用刚刚赚到的钱给家人买礼物。

  “我虽然没有可以灵活奔跑的双脚,但却有一双巧手,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郭清燕的话语简单而坚定,如同她手中的钩针,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希望与未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