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国字号”专家带训!贵州世遗保护“尖兵特训营”开班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应腾)“遗址检测报告怎么写?无人机数据怎么捕捉?”9月16日,在遵义海龙屯“三十六步”天梯,70名贵州文保“一线尖兵”围着监测员边看边问。这是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文物局)、贵州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班”现场教学点。

  这场专为全省申遗骨干定制的“特训营”,在9月15至19日期间,用12门“硬核实战课”,直击万山汞矿申遗提升期、白酒老作坊等预备项目推进中的“卡脖子”难题。

全省70名申遗骨干登上海龙屯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全省70名申遗骨干登上海龙屯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遵义,是贵州唯一的“双遗产城市”。这里既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又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将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班开班首站选择这里,可谓“仪式感和实用性兼得”。

  而培训班的学员,则是来自遵义市、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等贵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关项目所在市州县区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骨干。开班学习的目的,是解决眼下棘手的问题——

  当前,贵州万山汞矿申遗进入提升期,白酒老作坊、多元族群聚落等预备项目加速推进,但基层文保人员普遍反映“缺规划经验、缺管理方法、缺技术手段”,这场针对全省70名文保骨干力量的培训,就是“精准补课”,通过学理论、看实地、对话专家,学员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更好地“操刀”自家项目。这不仅让骨干们集体“充电”,提升了专业能力,更促进了各遗产地之间的经验交流与互鉴。

8位“国字号”专家带训,5天解锁12门实战课8位“国字号”专家带训,5天解锁12门实战课

先看“师资力量”——

  培训邀请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吕舟;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的8位“国字号”文保大咖,围绕景迈山申遗管理、敦煌数字化保护等典型案例,手把手对规划编制、申报流程、监测体系、保护展示等开展专题培训,让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更能指导贵州申报和管理世界文化遗产。

培训融合讨论、对话教学培训融合讨论、对话教学

再看课程设置——

  5天集训覆盖申遗全流程,保护规划、监测预警、价值阐释、展示利用等设置5大模块12门课。除了课堂讲授,还将户外课堂延展至世遗地海龙屯,现场拆解监测年度报告编制。同时,设置分小组讨论“贵州省世界文化遗产及预备名单项目保护现状与挑战”“土司遗址联动研讨”等特色环节,融合讲座、案例、讨论、现场、对话五类教学,让省内专家现场答疑,让一线骨干直接对话专家。

12门课覆盖申遗全流程12门课覆盖申遗全流程

申遗不是终点,而是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的起点。在主办单位来看,培养一批“懂政策、会实操、能联动”的文保尖兵,贵州的世界遗产才能“申得上、护得好、火起来”。

  据悉,本次培训成果将直接指导贵州省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关项目的申报。

  记者:应 腾

  一审:张思渝

  二审:郭邱磊

  三审:张 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