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报)
转自:中国医药报
新增药用辅料标准主要特点
氨基酸类药用辅料
盐酸精氨酸 盐酸精氨酸是一种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可作为保护剂、稳定剂、pH调节剂应用于制剂中。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二部均有收载,但收载的项目、方法或限度不尽相同。对于微量不溶性杂质和呈色物质的控制,《中国药典》二部中采用透光率检查,EP和日本药典(JP)采用澄清度与颜色检查。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比较了这两种方法并选择更直观的透光率检查法,避免人为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干扰。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和氨基酸分析仪法对样品中的其他氨基酸进行了考察,显示两种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相比而言,氨基酸分析仪法精密度、重复性和灵敏度高,但考虑到氨基酸分析仪较为昂贵,标准中仍采用薄层色谱法。另外,对加入醋酸汞作为掩蔽剂的非水滴定含量测定法进行了改进,不仅避免了有毒试剂醋酸汞的使用,也使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准确度更高。
盐酸组氨酸 盐酸组氨酸由微生物发酵或蛋白质水解生成,并经处理精制而得。它是各种含氨基酸营养制剂的主要原料,随着生物药物的快速发展,组氨酸及其盐酸盐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以药用辅料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抗体、疫苗、小分子核酸等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和制剂制备,主要作为缓冲剂、抗氧剂和稳定剂。盐酸组氨酸已被EP、JP和《中国药典》二部收载。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重点优化了其他氨基酸检查项的色谱条件,解决了氯离子干扰组氨酸主斑点问题;收紧了比旋度范围;对弱吸收杂质、生物胺类杂质、异构体、残留蛋白、残留核酸、元素杂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样品的实际质量状况,对收载入标准的检验项目进行了优化。
抑菌剂类药用辅料
苯度氯铵 苯度氯铵为n-C12H25取代的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单一组分,主要由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氯化苄缩合制得。本品为具有杀菌作用的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眼用制剂中常用的抑菌剂。目前,各国药典只收录了同系混合物苯扎氯铵,未单独收录苯度氯铵。本次标准研究时,参考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的标准进行了横向协调,设置了区分度更强的“烷基同系物及其他杂质项”。根据本品合成工艺的特点,在标准中设置了有机杂质苯甲醇、苯甲醛和氯化苄的检查项。
羟苯乙酯钠 羟苯乙酯钠别名为尼泊金乙酯钠,系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加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羟苯乙酯)反应后精制而成。本品拥有尼泊金酯的抑菌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克服了尼泊金酯水溶性低的缺陷,常作为抑菌剂用于口服、外用、局部等制剂中,也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纺织工业的抑菌,以及其他领域,如化妆品、饲料、日用工业品的抑菌。本次通过对比USP和GB标准,结合本品生产工艺,优化了检测方法,对其无机杂质、有机工艺杂质等设立了适宜的控制项目。
苯酚 苯酚作为常用的药用辅料在制剂中也起着抑菌防腐的作用,常用于胰岛素、催产素等注射剂中,也用于中草药制剂及外用制剂。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通过对比USP、EP、JP和《中国药典》二部等标准,结合本品生产工艺,对酸度、澄清度与颜色、水分、不挥发物、含量等项目进行控制;对苯酚中的异丙基苯、丙酮、甲醇、甲氧基苯、甲基异丁基酮和苯等挥发性杂质均进行了考察,并根据《中国药典》药用辅料与ICH Q3C协调的相关原则不在标准中设置相应项目。
动物来源
角鲨烯 角鲨烯具有免疫激活作用,MF59和AS03等水包油乳液佐剂均使用角鲨烯。其中,MF59已用于Fluad三价流感疫苗和Fluad Quadriva-lent四价流感疫苗,证实其可增强免疫应答;AS03已被用于H1N1和H5N1疫苗。该品种在EP中有收载。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过程中,考虑到本品为多烯产品,对碘值检测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采用反应活性更高的氯化碘参与反应;并对该品种的细菌内毒素和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了开发和研究,使其能满足生物制品的需要。
硫酸鱼精蛋白 硫酸鱼精蛋白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络合剂,是从鲑科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组碱性多肽的硫酸盐。本品种作为药品收载于EP、USP和《中国药典》二部,后者目前质量控制较为简单,现有鉴别方法不能对不同来源的鱼种进行区分,且未收载有效的理化方法对含量及有关物质进行控制。本次药用辅料标准研究中,参考USP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鱼种鉴别,同时测定硫酸鱼精蛋白含量和有关物质,用更稳定的仪器分析方法替代了采用动物全血或血浆测定的方法,解决了动物法实验误差大的问题。此外,还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4个主要肽段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在标准后附标准图谱和4个肽段的氨基酸序列以供使用时参考。同时,考虑到生产工艺中使用到有机溶剂,建立了残留溶剂测定方法,并以推荐方法的形式给出,方便需要时使用。
其他
碳酸钙 碳酸钙为药辅同源品种,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固体制剂的稀释剂,在分散片中起缓冲和分散的助剂作用,还可用作糖衣片包衣过程的包衣材料、薄膜衣片的遮光剂。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碳酸钙可以分为轻质碳酸钙和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重质碳酸钙是通过对天然矿物物理研磨获得。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中,全面考察了元素杂质、功能性项目,增加了氟化物、铅的检查项,优化了钡盐的检查方法,同时对碳酸钙的工艺和分类进行了提示,并要求标明产品的类型(重质或轻质)、粒度和粒度分布、堆密度和振实密度的标示值,以供制剂企业选型。
甘露醇 本品为药辅同源,作为药用辅料,因其毒副作用小、生物相容性好、无吸湿性及良好的口感,被用作填充剂、冻干保护剂和矫味剂等。USP、EP、BP收载的甘露醇标准适用于所有晶型甘露醇(α、β、δ和混晶),《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甘露醇标准仅适用于β晶型,而非β晶型甘露醇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药物制剂中有巨大应用潜力。本次药用辅料标准建立了转晶方法,使标准涵盖了所有晶型甘露醇;结合使用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控制;增加了关键功能性指标粒度的标示,方便制剂厂家筛选适宜的辅料;对甘露醇的工艺杂质进一步确证;优化了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其专属性;该品种在合成过程中加入镍或氢氧化钠作为催化剂,为满足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在标准“注”中提示了元素杂质镍的风险,并提供了检测方法。
氯化锌 氯化锌常用作胰岛素注射液中的稳定剂,起到缓慢释放胰岛素的作用,还可以用作眼用制剂中的稳定剂和抗过敏剂。本品在USP、EP和JP中均有收载,为无机矿物来源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应用于注射剂中,故重点关注其元素杂质风险。通过全面评估发现,本品的铅元素存在风险,因此标准中设置了铅的检查项,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于铝、钙、铁、镁等元素设置了检查项,采用了操作更为便捷的化学反应法;镉元素风险相对较小,在“注”项下进行提示。
甘羟铝 甘羟铝包括二羟基氨基乙酸铝的无水物和含水物,可用作贴膏剂(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凝胶基质的胶粘剂。由于本品为有机络合物,水溶解性差,不易去除不溶于水的物质,合成工艺的原料或副反应产物(如氢氧化铝等无机物)可能残留在产品中,有效控制本品的有关物质是重点。目前国内外该产品采用的合成方法均为异丙醇铝合成法,异丙醇铝是以异丙醇和铝为原料在氯化汞催化条件下合成的,因此在标准中对本品的异丙醇、氯化物和汞进行了控制。此外,鉴于含量测定项是通过滴定法对铝进行检测,但氢氧化铝等杂质的存在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含量测定结果不能反映产品纯度,因此设置了氮含量检查项进一步控制了含氮物的量,对本品的纯度和含量进行了双重控制。
磷酸三丁酯 磷酸三丁酯由正丁醇和三氯氧磷酯化而成,可作为溶剂或增塑剂应用于注射剂中。本次标准起草过程中,对中外药典的酸值测定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操作性更强的实验条件;对元素杂质进行了系统评估,铅元素超过了注射剂中元素杂质的控制阈值,但未超过限度,故在标准中“注”项下增加控制要求。
苯甲酸苄酯 苯甲酸苄酯为药辅同源产品,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助溶剂。其在USP、EP和JP中均有收载,均采用酸度和醛等理化检查项目控制有关物质,方法专属性有限;含量测定均为酸碱滴定法。本次药用辅料标准起草中,研究建立了专属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苯甲酸苄酯可能引入的苯甲醇、氯化苄、苯甲酸、苯甲醛等工艺和降解杂质同时进行检测,亦可用于含量测定。
注射用水 注射用水原收载于《中国药典》二部,鉴于其为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作为药用辅料,故2025年版《中国药典》改为二部不收载,在四部收载,并对其制法和检验项目进行了修订。
2025年版《中国药典》不仅大幅增加了新增品种,还对《中国药典》2020年版药用辅料标准进行了系统的修订。《中国药典》还将继续结合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各种剂型的特点,收载更多的药用辅料标准,使其凸显药用辅料的关键质量属性,更好地成为药用辅料选用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助力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药典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