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价值引领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来源:新华日报)

□ 沈义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高校作为青年工作和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自觉肩负起为党和国家培育高素质、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科学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以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加强思政教育,树牢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教学,它是以价值教育为重心、知识与价值兼顾的学科,价值教育始终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首先,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积极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高质量开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主动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强国志。再次,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与学生的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守原则、辨是非、明美丑的基本能力。最后,要加强线上思想阵地建设,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育人体系,不断开创网络思政新形式、新载体,以更好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以生为本”,锤炼真才实学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除了要坚持立德为先,还需要从育才的角度强化科学的专业指导,帮助青年学生扎实习得专业知识,锤炼过硬本领,实现学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落实到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将全周期管理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的考核机制,将严管与厚爱相济的育人文化落到实处;完善晨读、晨练和晚自习制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在班级、学校内营造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积极性。二是抓住关键节点,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在有序开展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为考研学子及有着其他定向提升目标的学子按需提供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和资源保障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备考氛围。适时组织开展考公考编指导讲座,帮助正在准备考公考编的学生充分了解形势、精准把握重点、明确备考方向。三是以赛促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积极承办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创新大赛训练营,为学生参与比赛提供专项指导,科学引导其将所学知识与创新设计巧妙融合,在知行合一的实训实练中实现“所学即所用”。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的方式,对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广泛营造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包括,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深入社会、走进行业,在实实在在的岗位体验中发现并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加快健全分阶段、全覆盖、特色鲜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以健康、积极、理性的就业心态合理选择实习单位,有目标、有方向地强化专业技能,积累“实战”经验,为后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一体推进“实习—就业”联动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科学制定学生岗位实习实施办法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案,聚力推动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丰富社会实践,助推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应将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体系,与时俱进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

一方面,可通过“党建引领+团建赋能”的方式,全面统筹资源,强化顶层设计,定期或不定期推出涵盖非遗传承、环保行动、社区服务、文化传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学有所感、行有所悟,自觉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找准人生航向,强化责任担当。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非课程化的活动形式,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实现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人格完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社会实践工作。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筛选和优化社会实践项目,方便青年学生在书本之外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行动认知,进而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技术大学)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