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协同结硕果 对口援疆谱新篇


北京援疆教师李晓菱(左二)在辅导十四师二二团中学学生(资料图片)。屈安成 何万鹏 摄 北京援疆教师李晓菱(左二)在辅导十四师二二团中学学生(资料图片)。屈安成 何万鹏 摄

●高小霞 钟昌涛

自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扎实推进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援建工作,助力十四师昆玉市高质量发展。一批批北京援疆干部接力奔赴,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生根,一笔笔援疆资金精准投放,京昆情谊在这片热土深深扎根。

产业援疆 培育发展动能

金秋时节,十四师二二五团2500余亩苹果园硕果满枝。种植户阿依吐兰·吾家比力的果园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今天要发往和田市场500公斤,过两天还有2吨要发往陕西,客户早就订好了。”阿依吐兰·吾家比力笑着说。

2020年,二二五团借助北京援疆资金,引进矮砧密植苹果种植技术,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规划种植面积1万亩,目前已建成7000余亩。同时,北京援建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车间已初具规模,聚焦苹果、葡萄、西梅等优质林果资源,通过精深加工推动初级向高附加值商品转型,显著提升产业经济效益。2024年,该团苹果产业带动就业超1500人,种植户户均增收约3万元。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5.93亿元,实施产业、民生等援疆项目181个,为昆玉市培育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文化援疆 构筑精神家园

8月22日至24日,北京援疆支持举办的十四师皮山农场“同心筑梦”音乐会激情上演,吸引众多职工群众前来观看。“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热闹的音乐节,现场氛围特别好。”皮山农场居民麦麦提敏·阿不来提说。

北京市将文化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持续深化京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优势,组织文艺院团、书画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走进昆玉,开展“京昆文化周”“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文化活动600余场,丰富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北京援疆资金支持,师市目前已成功培育五大特色文化品牌,一牧场昆仑文化、二二四团枣花文化、二二五团康养文化、皮山农场非遗技艺、四十七团老兵精神,共同构建起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文化生态体系。

医疗援疆 守护群众健康

今年7月,在北京援疆医生的带领下,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成功完成该院首例高危双胎剖宫产手术。

医疗援疆是北京市对口援疆的重点民生工程。“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选派50名援疆医疗人才赴昆玉,专业覆盖妇产、儿科、骨科等十余个领域,有力推动师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北京援疆专家带领本地医疗团队开展脊柱骨折、四肢骨折等四级手术,成功实施130项医疗新技术,结束了昆玉市复杂手术无法就地开展的历史,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依托北京援建力量,师市建成4家标准化中医馆、1个培训基地和3个名医工作室,实现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全覆盖;北京市投入915万元实施卫生能力提升项目,帮助搭建四级远程医疗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协助完善师市血库建设,并签订供血协议,结束昆玉市临床用血“无血可输”的历史。此外,北京援疆专家还常态化开展巡回义诊227场,服务职工群众2.5万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26.17万元、铁剂9000盒,切实守护了兵地群众的生命健康。

教育援疆 播种希望未来

今年6月,十四师昆玉市援疆教师团队走进皮山农场中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活动中,援疆教师深入各学科课堂听课评课,以“诊断+建议”模式,针对性提出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实施多元评价机制、设计分层作业等教学改进策略,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有效激发了边疆教育的内生动力。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1.9亿元,实施45个教育援疆项目;选派78名北京援疆教师赴昆玉任教,并成立4个“名师工作室”。援疆教师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本土骨干教师200余名,开展各类教学培训超1000人次,着力为昆玉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为当地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