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含金量”稳步提升


千亿规模企业数量持续增长、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9月15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了“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榜单显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在规模总量保持增长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持续改善,领跑动能不断增强,企业“含金量”稳步提升,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企业发展有质有量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十四五”时期,以中国企业500强为代表的大企业,勇毅应对挑战,努力攻坚克难,在主动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同时,始终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大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牢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在转型中创新发展,在创新中发展转型,在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郝玉峰说。

看营收,整体规模再上新阶。与“十三五”时期末相比,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89.83万亿元增长到110.15万亿元,增长22.62%,迈上110万亿元新台阶;资产总额从343.58万亿元增长到460.85万亿元,增长34.13%。同一时期,世界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31.68%;千亿规模企业从222家增加至267家,中国企业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看投入,创新发展蔚然成风。“十四五”时期以来,中国企业500强实际填报企业的研发投入从13066亿元增加到17287亿元,增长32.30%;平均研发强度从1.77%增加到1.95%,创下历史新高。同时,发明专利从59.46万件增加到103.96万件;累计参与标准制定从6.90万项增加到9.14万项。如今的中国企业,在造船、、电动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看发展,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三大门类企业发展齐头并进,“2025中国企业500强”中三大门类企业对营收总额的贡献率分别为40.48%、40.29%和19.23%,不同类型企业实现协调发展。与“十三五”时期末相比,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新能源设备制造、动力和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23家增加到32家。此外,入围企业地区分布更加均衡,东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从371家减少到362家,减少9家;中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从49家增加到61家,增加12家。一增一减之间,反映出各行业和各区域的发展更加协调。

“我国大企业‘含金量’持续提升,主要源于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系统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表示,在结构优化方面,大企业积极融入并主导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逐步从以往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价值链攀升;在科技创新方面,大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海内外影响力增强

榜单显示,在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9家新入围或重新入围企业。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增加最多,共有6家新入围的企业;近六成企业的研发强度同比均有所提升;研发强度前10名中,有5家企业来自通信设备制造业……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企业500强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其顶梁柱作用更加凸显。

“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作支撑。”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说,大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经营主体中的“关键少数”,担当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的先行者角色,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培育者和推动者。

吕鹏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企业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首先,大企业通过构建以本土链主为核心的产业生态,有效增强了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其次,大企业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可以自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源技术社区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和制造集群实现整体转型。

再次,大企业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贡献显著,通过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投资、技能培训与就业扶持,大企业帮助地方增强了经济发展韧性。

此外,在推动绿色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等方面,大企业也发挥了“压舱石”和“风向标”作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实践者和引领者。

在国际影响力层面,“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分析报告”显示,2025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海外营业收入为90687亿元,海外资产总额为119594亿元,海外员工总数为1174708人。“十四五”时期以来,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分别增长了29.74%、47.44%。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大企业深耕国际市场的努力。吕鹏表示,随着国际竞争格局深刻变化,中国大企业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通过出口高技术产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并行”甚至“技术引领”的跨越。这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牌溢价和竞争力,也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把握机遇未来可期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大企业站在新的发展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存。

朱宏任表示,中国大企业要勇当创新驱动的“主引擎”。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推力,中国大企业必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长期投入,依托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突破芯片、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同时,还要牵头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将规模与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的强大动能。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大企业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当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大企业不仅要改造传统产业,更需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开拓者。要结合自身资源,加大在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新的产业支柱,引领产业体系加速升级。

此外,大企业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的 “排头兵”。绿色化与数字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标志,大企业需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引领产业链绿色发展。同时,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能力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辐射,带动产业生态实现整体数字化提升。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大企业还需担当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压舱石”。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应凭借市场与技术优势,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积极投身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我国产业体系的韧性。

“挑战越是严峻,我们越要看到自身独特的机遇和优势。”郝玉峰表示,一方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宏观政策连续稳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最根本的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