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政协委员的‘在场’,不仅是身影的出现,更是责任的担当。”这是北京行旅国际旅游科技有限公司掌舵人、通州区政协委员相晶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深耕企业因公消费管理科技赛道,到扎根副中心履职一线,她以“主动调研、精准建言、务实履职”为准则,在民生保障、经济赋能、人才支撑三大领域躬身实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沉下去
“水表怎么算水费?收费标准能不能一条条讲清楚?”今年夏天,马驹桥镇的一场“面对面”答疑会格外热闹。面对村民们对“一户一表”改造的疑虑,相晶带着水务技术人员坐在村民中间,一边听诉求,一边当场记问题、协调解决——技术人员演示水表工作原理,她则把收费标准拆解得明明白白,直到村民们眉头舒展。
这是相晶牵头农村供水保障监督小组的一个缩影。作为政协委员,她始终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履职首位,深度参与市、区政协“每月一题”民主监督,以“京华议事厅”为平台,带队赴宋庄、台湖、永乐店等乡镇开展“沉浸式”调研。为破解“一户一表”改造推进难的问题,她不仅摸清了村民对计费准确性、收费透明度的核心顾虑,更推动水务等部门建立“现场答疑+即时解决”机制。
如今,在监督小组的推动下,副中心多个行政村完成供水设施升级与老旧管网改造,经专业检测,农村集中供水达标率始终稳定在100%。“把民主监督的力气用在民生实处,才对得起委员这个身份。”相晶说。
搭桥梁
“副中心企业转型升级,不能闭门造车,得走出去看看先进经验。”作为经济界第一召集人,相晶始终立足界别优势,争当政企沟通、产业协同的“纽带”。今年6月,针对副中心企业在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她主动牵头,组织一批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宜昌三峡集团“对标学习”。
在三峡集团,企业家们实地观摩绿色能源开发、产业链协同的先进模式,围绕“新能源项目落地”“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度座谈。回来后,相晶迅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关于借鉴三峡经验推动副中心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并推动搭建“政企协同创新实验室”。“若实验室顺利落地,有望带动副中心绿色产值实现新增长。”谈及未来,相晶充满期待。
筑根基
“人才是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让高校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这是相晶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思路。
为破解高校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难题,相晶立足副中心产业布局,组织高校与企业常态化对接,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她还推动通州分行、通州分行等企业与高校共建5个实习实践基地,提供300余个岗位,30余名学生实现就业转化,形成“实践-就业-留才”闭环。借助北京服装学院入驻契机,相晶推动建设“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服务文化创意、绿色制造领域;促成仟亿达集团、等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绿色转型、医药研发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今年以来,通过“政-企-校”协同,相晶已帮助数百名学生找到对口工作,其中85%选择留在副中心。同时,她还联合其他委员推动人才安居补贴、创业基金等政策落地,助力企业引进多名产业领军人才。本报记者 柴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