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易蓉)大型耕作机械的挤压、化肥过度使用和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土壤板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土壤板结叠加干旱胁迫导致的减产可高达75%。人工培育根系穿透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来“协助”植物渡过难关成为重要的破题方向。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和梁婉琪教授团队,联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团队发现了植物以柔克刚的“地下生存智慧”,相关成果登上《自然》(Nature)。
团队发现,植物根系通过主动响应积累的乙烯,精细调控细胞壁厚度,促进根系增粗,提高穿透能力,以适应土壤板结。这背后是植物根系令人惊叹的工程学智慧——遵循工程学原理,管道内部承受相同压力时,管径越大,管壁得越厚,才能维持结构稳定;而植物根系巧妙地增厚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形成“盔甲”的外层保护,同时皮层细胞孔径大,细胞壁变薄变软,允许细胞径向膨胀,形成更大的横截面产生推力。差异化的细胞壁重塑策略,让根系既能产生足够的推力,推开板结土壤,又能维持结构的完整。
该研究不仅破解了植物适应逆境的分子密码,更为未来作物设计开辟了新维度。基于“厚表皮—薄皮层”模型,育种家可以像工程师设计建筑那样,精准调控不同细胞层的细胞壁特性,培育出具有最优土壤穿透能力的根系,扩大板结土壤的利用率,维护作物产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