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志愿者们在社区食堂准备食材。 赵鸿粼 摄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
11月24日上午9时30分,87岁的赵玉萍又一次走进邯山区天悦名苑小区的社区食堂。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了,只知道食堂的志愿者登记表上,几乎每天都有她的名字。
她熟门熟路地在择菜区的小马扎上坐下,拿起土豆和削皮器,双手一前一后麻利地削刮起来。另一边,60岁的侯春玲正和几位志愿者忙着洗菜、切菜,午餐的筹备工作在默契配合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这家餐厅名叫“老吾老敬老家园·社区食堂”,是一个纯公益互助平台,坚持“免费开放、爱心互助”的理念,每周五天为老人们提供素食午餐。当天,已是该餐厅常态化供餐的第297天。
看着眼前热闹又温馨的光景,滏一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改芬感触良多。她所在的社区下辖22个小区,其中19个是老旧小区,7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700位。“人一老,吃饭就成了大难题,这可不是个别老人的困难。”石改芬说,社区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探索建设社区食堂,2023年年底腾出办公空间试运营,可没过多久就因资金、人力等运营压力陷入困境,一度难以为继。“为群众办实事不难,难的是把事办好、办长久,真正解决后顾之忧。”
转机出现在去年下半年。邯郸市助学助困慈善协会的公益项目顺利落地社区,各方爱心力量闻讯汇聚。食堂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深度融合,终于在去年10月9日重新开门迎客。
志愿者郭菲菲是食堂的主理人,她总说,照顾老人的饮食就得像操持自家家事一样用心。“饭菜要软烂、口味要清淡”是她坚守的准则,每天的菜品都不重样,所有餐食也都由志愿者亲手制作,透着家的味道。
这份日复一日的贴心照料,让社区食堂成了老人们离不开的温暖港湾。如今,每天都有70多位老人专程前来,而比热乎饭菜更暖人心的,是这里自发流淌的互助温情。
在食堂里,60至75岁的“年轻老人”主动挑起大梁,负责洗、切、烹、煮等主力工作;80岁左右的长者也不愿闲着,王玉梅、赵玉萍等几位老人还自发组成了“80后择菜分队”,每天到点必来。“这么好的食堂,得靠我们大伙儿一起维护。”她们的话语朴实却有力。
上午11时,食堂里飘满饭菜的香气,老人们陆续就座,三三两两闲话家常。90岁的赵洪昌兴致勃勃地在开饭前组织起红歌会,悠扬的歌声伴着阵阵欢笑声,在食堂里久久回荡。
“社区食堂可不单单是吃饭的地方,更是我们老伙计们的社交据点。”赵洪昌笑着说。同住5号楼的王秀云和王玉梅,以前在小区里碰见都不认识,如今在食堂天天见面,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天天聚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
为了确保食堂能长久运营下去,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了“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近日,该社区成功入选河北省民政厅慈善工作改革创新试点,更为这份幸福“食”光注入了更坚实的保障。
“就是这份浓浓的邻里情、烟火气,把大伙儿的心都聚在了一起,热乎着呢!”石改芬的话道出了食堂的温度。
午后的阳光洒在小区的小路上,王秀云和赵玉萍互相搀扶着慢慢往家走。
“明天还来不?”
“来!”赵玉萍笑着用力点头,“听说明天做大锅菜,那可是我的最爱。”
空气中,饭菜的香气仿佛还未散去。在老人们的心中,这里的一餐一饭早已不只是顿免费午餐,更是晚年生活中一段最温暖、最踏实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