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的“甜蜜事业”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蓝莓大棚里,李双给记者展示游客认养的蓝莓树。 本报记者 曲直 摄 蓝莓大棚里,李双给记者展示游客认养的蓝莓树。 本报记者 曲直 摄
李双在阳光玫瑰大棚里。 本报记者 曲直 摄

蔬菜大棚里,李双正在向记者展示试种的饺子菜等。 本报记者 曲直 摄 蔬菜大棚里,李双正在向记者展示试种的饺子菜等。 本报记者 曲直 摄

在千山余脉的怀抱中,辽阳市辽阳县下达河乡大牛岭村静卧于澄澈的水源保护区内,没有工业机器的轰鸣,只有青山环抱下的静谧与清新,这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孕育着辽阳田园里李双的“甜蜜事业”。

15座智能大棚错落有致地铺展在60亩土地上,从蓝莓、草莓到火龙果,从传统种植到“南果北种”,从单一售卖到采摘体验,李双用8年时间,以新农人的创新思维与实干担当,让这片曾经的玉米地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2015年的一次偶然探访,让李双与大牛岭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跟着朋友来村里做客,一脚踏进这片山水,就被这里的环境深深吸引了。”

作为水源保护区,大牛岭村纯净的水质、肥沃的土壤和清新的空气,让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李双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机遇。“这样的生态条件,种出来的果蔬肯定品质上乘。”这份对优质生态的笃定,让她在2017年毅然放弃原有生活,带着满腔热忱扎根乡村,开启了创业征程。

初到时,这片土地还只是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普通农田。为了让土壤达到优质果蔬种植标准,李双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将土地休整两年,悉心改良土壤肥力。

随后,15座双拱双膜大棚陆续建起,从最初试探性地种植蔬菜,到逐渐聚焦水果品类,她在不断尝试中摸索着适合这片土地的发展方向。

“刚开始也走了不少弯路,比如种西红柿因为光照和温度没把控好,口感不佳;种甜瓜又遭遇未熟先烂的情况,那年一下子亏了40多万元。”谈及创业初期的挫折,李双感慨万千,但正是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决心。

南果北种

智能大棚破解气候难题

走进蓝莓大棚,一股温润的果香扑面而来。“这个大棚白天温度稳定在26℃~28℃,夜间不低于10℃,旁边还有个高温棚,夜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上,用来对比不同温度对蓝莓品质的影响。”李双一边调整着智能放风机,一边介绍道。

如今,采摘园里近1500盆蓝莓分布在3个大棚中,成为规模最大的品类。在科技的助力下,传统种植的诸多痛点被一一破解。智能控温设备让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果蔬生长的最佳区间,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精准灌溉与施肥,遥控卷帘器则让光照调节变得轻松高效。

“以前种庄稼全靠经验,天旱了浇水,天热了遮阳,忙活半天效果还不好。现在有了这些智能设备,棚里的温湿度、水肥量都能精准控制,葡萄甜度能达到22度,比普通品种口感好太多。”李双自豪地说。

葡萄大棚里,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如翡翠般垂挂在藤架上,甜而不齁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的葡萄特意延迟上市,通过控温实现自然成熟,这样既能避开市场旺季的竞争,又能让游客在鲜果稀缺的时候体验采摘乐趣。”这种“打时间差”的市场策略,源于李双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更离不开智能农业设施的支撑。

最令人称奇的是北方大棚里的“南方来客”——火龙果。“只要棚内温度不低于18℃,火龙果就能从7月持续结果到12月。”

为了攻克“南果北种”的难题,李双多次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引进智能控温设备后,成功营造出适合热带水果生长的环境。

2023年种植的红心火龙果大获成功,皮薄肉厚、清甜多汁,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有的游客一口气能吃六七个!”如今,她还在棚内试种了凤梨、香水菠萝等品种,不断拓展“南果北种”的边界。

玩法升级

从种得好到玩得好

除了种植模式的创新,李双还将大棚升级为采摘园,借助距离千山仅10分钟车程的地理优势,实现了“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前只是把水果摘下来卖,利润有限。现在让游客自己走进大棚采摘,既能体验农耕乐趣,又能带动门票和水果销售,预计今年产值能突破100万元。”

与此同时,李双还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发展养蚕产业,将传统的山地养蚕改为平地养蚕。“原来在山上养蚕,一亩地只能产20公斤左右,收益不足1000元,现在平地养蚕一亩地能产45公斤蚕,收益达到2000元,是传统模式的两倍多。”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开始学习平地养蚕技术,产值翻了三倍,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邻共富

甜蜜果实里的振兴温度

“采摘园不仅让10户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农忙时还能吸纳30到50人就业。”大牛岭村党支部书记沈洪涛的话,道出了这片果园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村民们农闲时到果园打工,负责果蔬管护、采摘包装等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村民王大爷就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在家没事干,现在来果园打理蓝莓,活儿不重还能挣钱,一年下来能多收入好几千块。”像王大爷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李双的果园里找到了就业机会,日子变得更加充实、富足。

谈及自己与传统果农的区别,李双说:“传统果农更关注‘种得好’,而我们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更要‘玩得好’。”从关注产品本身到注重消费体验,从单一种植到产业融合,李双用创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局限,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从一片普通农田到现代化智能采摘园,从自己创业到带动乡邻共富,李双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新农人的担当。未来,她计划带动周边更多农户种植蓝莓,让“甜蜜事业”辐射更广范围。在大牛岭村的青山绿水间,这场由新农人引领的产业升级,正在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幸福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高鸽 曲直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