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厚植生态底色,河北向绿而行
□本报记者 马朝丽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1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第二十场新闻发布会,晒出了“十四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成绩单。
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3年实现“退后十”;劣Ⅴ类断面比例连续五年保持为零;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全国第一……一组组数据,全面展示了我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显著成效。
■ 全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到151家
A级是环保绩效评级的最高等级,代表同行业环保治理最好水平。
我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2年集中开展钢铁、焦化、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火电、垃圾发电7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截至目前,全省重点行业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到151家,其中钢铁56家,数量全国第一,撬动了钢铁大省绿色蝶变。这些企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较创A前减排30%以上,为全省工业污染物减排贡献12%以上,有力支撑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我省分行业制定出台创A标准,包括装备水平、数字化智能制造、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节能降碳、监测监控水平、环境管理水平、清洁运输8个方面353项具体指标。这些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激发企业创A内生动力。我省逐企指导编制“一企一策”创A方案,建立困难诉求解决机制,对企业创A问题整改采取清单式帮扶。针对行业特点,细化制定钢铁超低排放差别电价、水泥A级企业错峰停窑天数减免、支持垃圾发电企业创A等一系列优惠激励措施。选树第一批创A领跑企业10家,研究制定支持领跑企业若干措施,通过树典型、作示范,引领行业整体提升。
拓渠道、筹资金。帮助创A企业申请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191个,争取20.2亿元;对完成创A企业拨付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5.6亿元;集中举办3次政银企对接活动,7家银行向129家创A企业发放贷款1609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坚持质量第一、企业自愿、政策支撑、稳步推动、典型引路、分类施策原则,不断巩固提升创A成效。
■ 白洋淀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
近年来,我省在白洋淀生态治理和保护上全面发力,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治水上下功夫,让水“净”起来。实行白洋淀流域全方位、全要素治理管控。完成流域内746家重点行业涉水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持续巩固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成果。对99个淀中淀边村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综合治理,生活污水得到综合利用,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有效管控。淀区生态清淤工程分类、分区、分期实施,累计治理污染鱼塘567个,清淤疏浚土方2700余万立方米,淀区内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在补水上下功夫,让水“动”起来。建立常态化补水机制,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水利工程,精准调节白洋淀水位,使淀区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建设府河、孝义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实现8条入淀河流基本贯通,淀区水动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修复上下功夫,让淀“活”起来。我省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建成府河、孝义河河口湿地,实施百淀连通重点工程,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化鸟类栖息地保护,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建设2个鸟岛,实施生态隔离和分区管控。淀区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90种;野生鱼类增加至5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3种。
在监管上下功夫,让制度“严”起来。对白洋淀实行全流域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推行核心、重点、一般控制区的差异化分区管控。建立“天地淀”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建成白洋淀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设立白洋淀环境资源法庭,为白洋淀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司法保障。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建立省、市、县三级执法体系,公、检、法和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有力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如今的白洋淀,水量更足,水质更好,水生动植物群落更丰富,“华北明珠”重放异彩。
■ 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三地始终坚持一揽子统筹、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2024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幅度均超六成,区域优良天数比率近75%;河北与京津跨境河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推动治理机制协同。三地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在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环评会商、联合执法等方面形成10余项协同推进机制。三地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是京津冀第一个协同立法的实质性成果,也是我国首部对污染防治领域作出全面规定的区域性协同立法。三地共同制定实施《碳普惠项目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低碳出行》,是全国首个区域性低碳出行标准。三地共同编制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是未来一段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领域的纲领性文件。
推动重点工作协同。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连续八年联合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水环境联保共治,实施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上游流域、引滦入津上下游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聚焦交界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北京市政府与雄安新区签署《关于合作推进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工作的备忘录》,共同推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态保护协同。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三地共完成营造林510余万亩。深化林草重点领域合作,有序推进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生态水源林抚育项目。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三地共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