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宜居“幸福方程式”


(来源:新华日报)

□ 龙美娟

“幸福、宜居!在这里生活嘎嘎好!”从黑龙江迁居太仓17年,刘岩道出了从“不适应”到如今“不想走”的真心。

在太仓陆渡,69岁的她找到人生新舞台。她是社区银发课堂的“主理人”,也是“睦邻议事会”的议事员,张罗活动、参与治理,忙得不亦乐乎。“住得舒心、邻里和睦、服务周到,这不就是理想中的宜居生活嘛!”她皱纹里漾开的,不只是笑容,更是归属感。

刘岩口中的“幸福”,正是太仓陆渡街道建设全龄友好社区的生动缩影。面对第一代拆迁安置小区年龄跨度大、人口情况复杂的现实,陆渡街道主动破题,以东城社区为试点,从空间焕新、服务提质、治理协同三方面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让每一个居民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幸福感。

从“有阵地”到“心归处”

近日,陆渡东城社区以“久久话重阳 邻里敬老情”为主题,在社区的“小白楼”精心组织了一场压花台灯手工制作活动。老人们将干花细心粘贴在灯罩上,制作出一台台精致的专属台灯。

“这里干净、敞亮!经常过来做手工、唠家常。”活动现场,老人们一边创作,一边聊起家门口的新空间。这个让居民交口称赞的“小白楼”,由原陆渡街道司法所改造升级而成的“城市会客厅”,如今是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作为拥有17年历史的拆迁安置社区,东城社区原党群服务中心因年代久远,隔热差、车位紧、空间小等问题凸显。今年7月,700平方米的新中心完成系统性改造,行政柜台“瘦身”让位于多元场景,儿童乐园、书语坊、暖蜂驿站错落分布,每处细节都藏着家的温馨。

空间蝶变终究为了服务升级。新中心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一楼“一站式”服务大厅高效便民,休闲、健身、童乐区域覆盖全龄;二楼拾光手作坊填补特色活动空白,“银龄乐活站”“海棠红·幸福里”等为老服务空间,提供健康监测、文娱活动、物品共享等多元化服务,满足全龄服务需求。

升级后的“城市会客厅”日均可服务群众百余人次,成为“15分钟乐活圈”核心阵地。“中心还是那个中心,感受已不是那个感受。”在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蕴洁看来,空间升级有力推动为民服务从“中心”走进群众“心中”。

精雕全龄友好空间,让“安居”更有精度。社区系统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工程,科学规划健身空间布局,铺设生态健身步道9条,增设太极揉推器、上肢牵引器等适老化健身器材11处、户外休闲长椅12把,提高老年活动区域适老化设施覆盖率。

老小区停车难一直是困扰居民的大问题。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最终决定在小区的闲置空地和道路两侧合理规划停车位,改造后新增76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题,减轻了居民们停车难焦虑。

社区聚焦辖区家庭未成年人教育与成长需求,依托东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一站多用、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升级改造跃动健身区、共享童乐角、拾光手工坊等五大特色活动空间,开展“秋日拾趣”“非遗扎染”等多元化特色活动40余场,为辖区少年构筑起充满温度与活力的成长空间。

从“解民忧”到“悦民心”

东城社区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30%。为提升为老服务品质,街道倾注了大量精力。在陆渡,“吃饭”这件小事被做成“暖心大事”。针对老人“做饭难、吃饭愁”问题,街道联合本地老牌企业陆渡宾馆打造六渡小馆老年食堂,并发掘本地老牌餐饮门店西遇记大食堂,建成太仓首批纯社会化运营老年食堂。“我们专门为老人定制低糖低盐菜品,肉类炖煮软烂,时令蔬菜每天新鲜采购,套餐价格在8—12元。”西遇记大食堂负责人孔维琼介绍。

“饭菜分量足、口味好,还能省去买菜烧饭的麻烦。”每天11点,东城社区的曹伯都会准时来到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老伙伴们共享午餐时光。目前,“老年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三级服务网络构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让东城社区的长者感受到了晚年的烟火气。

除了“舌尖上的关怀”,织密医疗与生活服务网也跨出了一大步。街道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移,坐落在东城三园对面的新中心,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以完善的科室设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着力打造辖区居民信赖的“健康家园”。而作为基层健康服务的“神经末梢”,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则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南侧,以“小而精”的姿态贴近民生:站内常驻全科医生,配齐基础诊疗设备,日常承接常见病问诊、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定期开展上门巡诊、健康档案动态更新等便民举措,让家门口的就医体验更便捷、更暖心。

搭建好“家门口”医疗阵地的同时,东城社区更进一步将基础医疗服务送到老人身边。依托党员志愿者作为“健康向导”定期开展八段锦教学、健康义诊等医疗健康活动,将“健康守护”融入日常点滴。

东城社区还建立重点对象探访关爱机制,为上百名困难、高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理疗、就医陪诊等居家养老“套餐”服务,对重点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探访+电话关怀”相结合的关爱服务。

从舌尖到心尖,这里正通过一个个务实举措,将“养老难题”真正转变为“享老便利”,让长者们在熟悉的社区中,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我们正从台前转向幕后。”东城社区工作人员小张笑着介绍。东城社区的居民正在逐步打破被动服务的刻板印象,主动成为自己生活的“主理人”,尤其是一些闲不住的银发族,不仅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在东城社区,70岁的钱文龙年轻时是一名乡村雕刻“手艺人”,退休后拿起画笔,让单调墙壁变身“生活艺术画廊”。从东北来太仓定居的刘岩,发挥余热,担任手工面条制作课“讲师”。他们都有个时尚的标签——银发“主理人”。

“停不下来,退休后打牌、下棋没劲儿,现在反而活力满满。”钱文龙坦言,从“被照顾者”到“社区主理人”的角色转变,不仅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改变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固有认知。

文艺舞台,成为银发力量传承“社区文脉”的重要阵地。社区搭建表演平台,鼓励长者自发组建团队、编排节目。东城社区戏曲社的成员们反复打磨经典选段,用唱腔唤起邻里共鸣;荷之韵艺术团用舞蹈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东城太极队则在一招一式间,展现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

志愿队伍中,银发身影同样守护着“社区温度”。长者们主动参与环境维护,捡拾垃圾、清理公共区域,用实际行动美化家园。今年以来,“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在端午、重阳等节日开展歌舞展演、道德讲堂、沙画制作、手工面教学等特色活动23场,让老年生活充满烟火气与精气神。

陆渡街道还发挥老党员“熟民情、善沟通、有威望”的优势,组建7支银龄议事队,收集文化传播、邻里帮扶等方面建议,成为基层治理的“黄金纽带”。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陆渡的养老生活,既有“老有所养”的安心,更有“老有所为”的精彩,一幅“银发无忧、邻里和睦、家园和美”的老年友好画卷,正在群众心中渐次铺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