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非遗保护世界第一,为文明传承注入精神动力


11月22日至23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在云南大理举办。“十四五”期间,随着“太极拳”“送王船”“中国茶”“春节”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我国列入该名录名册的项目达44项,数量居世界第一。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世界非遗位列全球第一的成绩单,是我国非遗保护体系深耕多年的必然成果。中国的实践证明,唯有坚守“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让活态传承扎根生活、经济赋能反哺传承、人才培育筑牢根基、国际交流彰显魅力,才能让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愈发璀璨。 

活态传承在于让传统技艺融入日常生活。非遗的“魂”藏在生活场景里,比如,春节的团圆守岁承载着文化认同,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浸润着养生智慧,剪纸的镂空纹样寄托着美好期许。“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的276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恰是为这种活态传承搭建了舞台。比如,山东琅琊剪纸传承人王桂芳,将单色老技艺转化为7大系列300余种文创产品,从少儿启蒙到时尚摆件,让剪纸从年节装饰变成日常消费品,更通过弥光书院打造文旅新场景,印证了“唯有扎根生活土壤,才能守住精神内核”的真理。 

经济赋能为非遗传承注入可持续动力。非遗保护绝非“守着金饭碗要饭”,“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的1.29万家非遗工坊,覆盖2138个县,既守护着技艺的“形”,更通过生产实践激活了文化的“魂”。其中包括693个脱贫县和13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120余万人就业增收。同时,“跟着非遗去旅游”成为新风尚。2024 年文化产业14万亿营收的亮眼数据,正是非遗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力佐证,这种转化非但不会消解传统,反而让技艺获得更广泛的传承土壤。 

人才培育是非遗传承的关键密码。非遗的传承本质是人的传承,“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130所院校举办435期研培班,培训人数达10万人次;100余所高校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构建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院校培养+实践传承+记录留存”的体系,非遗传承队伍正实现年轻化迭代,“非遗新青年”的创新实践让传统技艺获得了跨越代际的生命力。

国际交流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非遗自带“跨语言”属性,古琴的悠远、京剧的斑斓、鲁锦的经纬,都是解读中国的生动载体。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上,120余家品牌以“科技+场景”模式亮相,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的当代活力。这种交流绝非单向输出,而是在互鉴中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基因获得普遍认同,让非遗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通用语言。 

非遗传承的实践已然证明:守住技艺之“形”是根基,传续文化之“魂”是核心,而活态传承、经济赋能、人才培育、国际交流正是激活“魂”的支柱。当非遗真正融入生活、赋能发展、连接世界,这张文明金名片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董宏达)

【责任编辑:王卓】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