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农民质检员成长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杨凡菊,静宁县城川镇靳寺村村民,两个孩子的母亲,身为农村妇女的她现如今是陇原红保鲜加工产业园的技术工人,在苹果冷榨果汁生产线上负责质检与产品包装工作。明亮的厂房里,杨凡菊指尖逐一提点包装瓶,细致核对激光编码日期,查验瓶盖密封度与标签平整度,整套质检流程娴熟规范、一丝不苟。从田间地头的普通农妇,到车间里独当一面的质检员,杨凡菊的成长轨迹,映射着静宁苹果产业升级赋能、带动农民成长为产业工人的巨大变化。

  三年前,杨凡菊刚刚入职陇原红保鲜加工产业园,第一个岗位是苹果清洗、削皮等基础工种。没有捷径可走,她凭着踏实肯干的劲头、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序都毫不懈怠,慢慢打磨实操技能、积累生产经验。凭借日复一日地坚守与付出,她的细心与严谨被企业认可,逐步由基础务工岗位调整至质检员岗位,并成为车间里靠谱的质检骨干,完成了从普通务工者到技能型产业工人的转变。

杨凡菊正在进行装箱质检。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杨凡菊正在进行装箱质检。本文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

  对杨凡菊而言,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转变,更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如今她每月能拿到3000元收入,更关键的是,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让她既能安心务工赚钱补贴家用,又能兼顾老人照料、家庭琐事,不用承受异地奔波之苦,不用为“务工”与“顾家”两难,日子过得充实又踏实,这份稳稳的幸福感,是静宁苹果产业延伸带来的民生红利。

  静宁是享誉全国的“中国苹果之乡”,苹果产业早已扎根黄土大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以往,当地果农多以鲜果售卖为主,产业附加值有限,收益易受市场波动影响,农民增收路径较为单一。近年来,静宁县着力推动苹果产业从初级种植售卖向精深加工延伸,以延链补链强链激活产业活力,让传统苹果产业焕发新生机,也为像杨凡菊一样的农民开辟了家门口的就业新赛道。

静宁县产销龙头企业建设的精品苹果分装生产线。

  当下的静宁苹果产业,已跳出“只卖鲜果”的局限,精深加工版图不断拓展。全县培育起多家规模型苹果深加工龙头企业,搭建起果汁、果醋、果脆、果干等多元产品矩阵,年加工转化苹果量稳步提升,实现从“一颗鲜果”到“多款产品”的价值跃升,让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变身高附加值商品,产业抗风险能力与综合效益持续增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坚实动能。

  科技赋能是静宁苹果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也为产业工人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种植端,静宁县推广生态种植、智慧管护技术,改良土壤条件,优化苹果品质,多款技术成果斩获省级科技奖项,智慧果园实现种植全程智能化管控,让苹果种植更科学高效;加工端,龙头企业纷纷引进全自动智能分选线、精深加工生产线等先进装备,实现果品无损分选、标准化加工,既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农民务工提供了更稳定规范的岗位,倒逼并助力务工群众提升技能。

静宁苹果产业带动周边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产业升级呼唤技能人才,更搭建起农民成长的广阔平台。静宁县联动企业、农技部门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实操教学、专家巡回指导等方式,围绕加工技术、质检规范、设备操作等内容开展培训,累计帮助数万群众习得技能,逐步适应车间生产需求。杨凡菊便是产业培育与自我努力双向成就的受益者,从基础工序到质检岗位,她在产业发展中找准定位,在踏实付出中实现成长,用双手打拼出稳定、踏实的美好生活。

  在静宁苹果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杨凡菊的成长绝不是个例。随着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农民告别田埂走进车间,变身技术型产业工人,在产业链上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如今的静宁,苹果产业带动数万群众增收,果农人均果品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持续提升,苹果品牌价值稳步攀升,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农户成长为产业工人。

  从田埂到车间,从普通农妇到质检骨干,杨凡菊的成长印记,是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地见效的鲜活体现。随着产业持续升级、科技深度融合,静宁苹果产业仍将深挖更强活力,让更多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实现成长蜕变,在家门口收获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杨晨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