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走的思政课”落在山河旷野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家国情怀不是书页间静止的铅字,要让孩子们脚踩大地去看,心揣滚烫去悟。”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语文组办公室内,丁玲指尖拂过学生社会实践作品中青涩却真挚的文字。

  执教二十载,丁玲始终践行“行走的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她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语文教学延伸至红色场馆、企业车间、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读懂家乡底蕴、厚植家国情怀。同时,她还为学生打开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助力他们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拓宽国际视野。

  让家乡文化“活”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语文课走出课本的灵感来源于高一语文教材中“家乡文化生活”单元。丁玲发现仅靠书本里的有限内容,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比较抽象,于是她便牵头语文组设计了“家乡文化探寻”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调研家乡,把假期变为“实践课堂”。

  学生们带着任务走进社会,有人赴沈阳智能机床企业采访工程师,探寻“大国重器”锻造之路;有人探访人工智能中心,对话算法工程师;还有人走访交警、医生等行业先锋,在交流中汲取敬业精神、规划职业方向。

  为了让活动落地,丁玲与语文组老师引领全年级800多名同学组成了200个实践小组,从访谈与调查实践指导、主题确立到作业逐份反馈、视频剪辑的细致打磨再到最后成果呈现分享。“这不是形式化的作业,而是完整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学生们实现了一次次自我超越。”丁玲说。

  活动落幕,近600张社会实践证书颁发到学生手中。“这次活动让我切身体会到家乡的智能机床、飞机制造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我为自己是沈阳人骄傲。”高二学军班学生满庭赫的话,正是丁玲想传递的理念——家国情怀并非口号,而是藏在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厂一企的了解中。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2年,丁玲被选派至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没有料到这次远行,自己不仅担任了中文教师,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在美国工作半年后,当地学区因财政压力计划砍掉外语(汉语、西班牙语)项目。“我带着使命而来,不能让中文课消失。”丁玲用流利的英语勇敢地与学区校长、当地教育局局长沟通,细数学习中文的益处:“汉字独有的方块结构能锻炼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中国孩子数学优秀与之有相关性;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懂中文会给孩子未来更多机会……”最终,学区决定保留中文项目。

  那段时光,丁玲的工作强度远超想象。每天6节课连轴转,她不仅毫无怨言,还努力把每堂课都打造成“中国文化体验课”。一年间,她让600多名美国学生爱上中文,还多次接受当地电台、电视台采访,推介中国文化。凭借出色的教学工作,她获评“全美最杰出汉语教师志愿者”称号,成为当年辽宁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在波士顿全美中文大会上,她的教学报告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文化的魅力。回国后,她又受邀为新志愿者培训,分享跨文化教学经验。

  “那段海外教学经历给了我很多自信。”丁玲笑着说,我想让孩子知道,中国文化值得昂首骄傲,我们要怀有爱家乡、爱祖国的赤诚,也要拥有瞭望世界的广阔眼光。

  让语文教育“暖”起来

  丁玲的语文课堂没有枯燥的知识点灌输,更多的是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讲《墨子·兼爱》时,她不反复讲解“无差别之爱”,而是结合时事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辩论。这种“沉浸式”教学,源于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语文不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是用来滋养心灵、指导人生的。

  除学业外,丁玲更关注学生成长,这份关爱早已超越课堂。有学生因与同学相处不畅迷茫失落,丁玲坚定地告诉他:“没有人能够削弱我们的生命质量。”多年后,这名学生考上了北师大研究生,特意在教师节给丁玲发来信息:“您当年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不管对当时还是现在的我来说,都是有力的支持。”

  从教以来,丁玲最骄傲的从来不是学生亮眼的高考成绩,而是见证他们从懵懂少年,一步步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理想担当的时代青年。根植学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她仍在探索“语文课本里行走的思政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探访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组织“家乡推荐官”活动,让学生向全世界推介沈阳。

  “语文课堂不应局限在教室,家国情怀也不该停留在口号。”丁玲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我想让学生明白,爱家乡、爱祖国是具体的,只要愿意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就能在语文的滋养中锚定人生方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