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戚译升 本报记者 白 骅
今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做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重大战略部署。随后,四川各地积极整合资源、升级业态,打造全新消费场景,推动“文化引领、旅游带动、城乡共融”的良好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近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跟随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活动,先后走进广元、绵阳、德阳、雅安等地,实地感受文旅融合发展给巴山蜀水带来的可喜变化。
文化资源加速盘活
四川文旅融合的亮点是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可体验、能消费”的产业优势。
作为蜀道文化与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位于广元市昭化区的昭化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三国时期遗址遗迹众多,民风古朴典雅,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近年来,当地新建了记录昭化古城历史变迁的汉城博物馆,不断弘扬射箭提阳戏、川北雷棚评书等非遗项目,持续加强对陈家大院客栈等传统院落的升级利用,打造出兰若坊·汉寿庭苑等新型旅游综合体,三国主题互动实景演出也受到游客欢迎。“走进昭化古城,就好像真的来到了《三国演义》里的葭萌关。”游客邹怀远说,“就连街边的商铺也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底蕴,真是一段难忘的旅程。”
“三百长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清代诗人乔钵的诗词,道出了古蜀道的磅礴意象。如今,到广元市剑阁县参加“蜀道徒步游”已成为年轻人和亲子家庭较为青睐的方式之一。“‘蜀道徒步游’将古柏保护、非遗体验、山地运动等元素融入徒步场景,可以为游客带来更多情绪价值。”剑阁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总规划师王玉红说,徒步过程中与历史对话比传统的观光游更有体验感、获得感。
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的扒昔加古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白马藏族传统村落。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饱览天母湖、胡家沟等自然风光,还能观看白马藏族歌舞、体验农耕铁具制作、品尝蜂蜜酒等。文旅融合让市民游客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深度融入白马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平武报恩寺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宫殿式寺庙建筑群。11月中旬的四川首个“秋假”期间,前来报恩寺的亲子游客络绎不绝。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欣赏精美的壁画、气势恢宏的斗拱建筑,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前人的智慧。
消费场景不断上新
如果说文化资源是底色,那么不断涌现的旅游消费新场景,正成为四川文旅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量”。
夜幕初降,剑阁县的大蜀道·不夜三国城亮起灯光,“三国‘眼’绎超验秀”准时开场——半开放式剧场以剑门山水为幕,巨型“眼”状水舞台在声光电交织中缓缓展开。一道道水光翻卷、历史人物在光影中重现,45分钟的三国史诗让观众沉浸于蜀道文化的“夜间打开方式”之中。“实在是太震撼了!”陕西游客徐先生说,“同样是体验三国文化,这与白天的游览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广元市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大蜀道·不夜三国城将文化体验、商业街区与沉浸式演艺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夜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让类似的消费新场景在四川各地不断涌现。
活动一行来到德阳市绵竹市九龙镇,只见晴空万里、碧空如洗。九龙山景区上空,五彩伞翼划过山谷,滑翔伞飞行正成为绵竹文旅的新热点。九龙山航空运动营地全年可飞天数超过300天。在这里,游客白天可以进行滑翔伞、滑草飞翔等体验,夜晚则能够参与露营、草地音乐节等活动,运动轨迹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户外休闲动线。低空项目负责人郑翱介绍:“我们正把滑翔伞运动从专业赛事拓展到大众体验,将培训、赛事、户外音乐节和露营节有机结合,形成从白天到夜间的‘飞行经济’。”
作为川藏公路的起点,位于雅安市的“中国·雅安318自驾大本营”成为无数自驾者的中转地。在这里,长达70米LED光影装置还原了国道318沿线的季节变换。自去年以来,大本营已吸引超67万人次体验。依托“318自驾节”等特色节日,大本营聚集了车友、露营爱好者等多圈层的户外消费群体,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不仅让游客愿意停下来休整,也让“经过雅安”逐渐变为“在雅安玩一程”。
乡村活力持续迸发
在四川,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不只是把游客引进来,更是把产业链建起来,把年轻人带回来,让广袤乡村日益成为“可经营、可持续”的空间。
在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的“染云山房”内,游客正在老师指导下,将布帕浸染、晾晒,亲身体验扎染艺术;在“德阳潮扇”传承基地,游客能够近距离观摩传承人巧手交织竹丝与绢面,感受潮扇精细工艺的同时挑选心仪的工艺品。
近年来,高槐村以“美丽宜居村庄”为底色,探索出“非遗+研学+新业态”的乡村文旅发展路径,全村已集聚了潮扇、植物扎染、木刻等67家主体,形成了16类新业态,扎染工坊、手作课堂成为亲子与研学团队的热门体验项目。高槐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慧敏说:“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000万元。村民们说,做梦都没想到生活能变得这么好。”
乡村旅游的另一种形态,则在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十里芳菲·野玫瑰村”悄然生长。依托“西蜀第一汤”周公山古温泉,这里已延展出民宿、餐饮、非遗市集、研学工坊等多种业态。今年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500万元。更重要的是,当地通过“蝴蝶返乡计划”直接带动200多名当地百姓返乡就业,让“温泉资源”真正变成“村民收益”。
目前,九龙山低空营地全年接待游客量超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超千万元,每年带动九龙山乡村旅游带综合收入超亿元;九(寨)绵(阳)高速的通车让扒昔加古寨的传统旺季从夏季延伸至秋冬季,显著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土特产的消费增长;大蜀道·不夜三国城自今年8月开业以来,整体营收约为1100万元,已为当地带来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无论是大蜀道徒步、沉浸式夜游、低空飞行体验,还是藏乡风情之旅、非遗工坊研学、温泉康养度假,四川正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活力,文旅融合让巴山蜀水重塑风华,全面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