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用数字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李 璟

推进城市智慧化发展,是构建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时代课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智慧城市,要顺应数智化发展趋势,创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城市运行体系,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夯实数字底座

构建覆盖全域、实时响应的智能感知网络和高效贯通的数据资源体系,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要统筹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物联网感知终端向街道、社区、产业园区等延伸布局,织密城市运行的“神经末梢”。打破部门间、层级间的数据壁垒,建立统一标准、接口兼容、按需共享的跨领域数据交换机制,推动政务、交通、能源、环保、应急、市政等系统数据有序归集、动态更新、协同调用。

加快建设集约化的城市智能中枢平台,提升数据汇聚、智能分析、仿真推演、协同调度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数字基础设施稳定运行。通过冗余备份、异地容灾、自动切换等机制,为城市各类业务提供不间断支撑,筑牢智慧城市的安全根基与韧性底座。

提升治理能力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日常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要整合城管、交通、市政、园林、水务等部门业务系统,将道路桥梁养护、路灯照明控制、井盖位移监测、垃圾满溢报警、绿化带灌溉、停车泊位管理等事项纳入统一数字平台,实现“一网统管”。通过地磁传感器、水位计、噪声监测仪等物联设备,对城市部件状态进行全天候自动巡检,提升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确保城市高效有序运行。

在城市交通方面,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路网流量进行实时分析,动态优化信号灯配时方案,并加强公交到站预报、地铁拥挤度提示、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与潮汐调度,缓解重点区域拥堵。在公共空间管理方面,可依托人流热力图合理配置安保、保洁、服务资源;利用无人机定期巡查公园绿地、河道岸线、背街小巷,及时发现卫生死角或设施损坏;对公共设施实行二维码身份管理,扫码即可报修或评价。要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常态化预防性治理,减少问题发生,降低应急压力,真正实现“管在日常、控在细微、安在长远”。

优化民生服务

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上。要聚焦高频民生需求,推动公共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在政务服务方面,要持续深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户籍办理、社保查询、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域通办”“掌上可办”,压缩申请材料、办理环节和等待时间,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医疗服务方面,推广在线复诊和药品配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在区域内医疗机构互通互认,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在教育服务方面,建设覆盖城乡的智慧教育平台,汇聚省级名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个性化学习工具等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在养老服务方面,完善社区智慧养老系统,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全、舒适、有尊严地安享晚年。

推进公共服务场景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数字化服务设施,在界面字体、操作步骤、语音导航提示等方面做到简单实用,确保使用者能够独立完成基本操作。针对数字技能薄弱人群,要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代帮办窗口,组织高校学生、社工或志愿者开展“数字伙伴”结对辅导,提供必要的线下支持,切实弥合“数字鸿沟”。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线上渠道,引导居民围绕城市改造、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议题建言献策、协同行动,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