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激活人文精神——评长篇历史小说《陶渊明》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3月出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3月出版

  杨振雩的长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并不囿于已经大量存在的关于陶渊明的历史书写,而是在对文献、文学文本的深度解读中,以新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具有深切人文精神和自审意识的陶渊明形象。作品在整个叙写体例和总体架构上,打破单一的线性逻辑,以《南史·隐逸传》中一则故事为线索,让一名“力夫”通过转换为“人子”和“门生”的亲历性叙事,既总览概括传主的一生,又有丰沛细腻的情感挖掘。可以说,这是有关陶渊明研究和文学书写的又一重要收获。

  整部作品共分为“出处”“归园”“交游”“饮酒”“桃源”和“生死”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因着主题的提炼而独具特色。比如,在“出处”部分,作者梳理陶渊明多次辞官归隐田园的人生经历,并突出补足时代特点和他的心路历程,让读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彼时门阀观念森严背景下,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与社会的关系,为建构新的陶渊明形象奠定基础。在“交游”一章中,作者描写陶渊明与殷景仁、周续之、刘程之、庞君、庞遵、颜延之、金宝等人的交往,也进一步刻画历史风云、时代心理,以及在此过程中陶渊明的心性修为和自然品性,勾勒出他的宽宥形象,全面确立他不与时代同流合污的坚韧品性。“桃源”和“生死”这两个部分最为精彩。如果说,前四个部分已经是一种对陶渊明形象的深度再塑的话,那么这两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精细打磨和凝练升华。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满怀激情地畅游在传主的内心世界,他既与时代相谐,又格格不入,并展露出陶渊明对社会、命运和未来的哲学思考。从中读者能够感受到陶渊明具有顺天应命、崇尚自然、回归本性的生命追求,不再只是消极的顺应与避世,而是积极投入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企望和对生命的关怀,是不求回报的期许和莫问祸福的率真心性。如此一来,陶渊明形象的人文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表面上看,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立性,各自探讨和书写不同的主题,但实际上每一个主题又都是前一个主题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它们共同构成由陶渊明奏出的、来自历史深处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交响曲。

  在叙说陶渊明的人生历程、刻画他的精神世界过程中,这部作品有三条线索比较清晰。一是作者始终将陶渊明心路历程的变迁和精神世界的形成,置于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传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传统当中。书中大量引用孔庄的学说,这不仅是对陶渊明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的文化探源,表明作者不单试图深度理解陶渊明之为陶渊明的原因,同时也努力在儒道之间构建一个陶渊明式的人文传统象征。二是作者力求为陶渊明思想性格的形成创建一个精神谱系。当然,由于本书的叙述方式和结构,这种精神谱系受限于叙述者的时代视角,因此只能在东晋及以前的时代中寻找。不过纵然如此,却也足够丰富。作者在稽古钩沉中建立陶渊明的精神谱系时,并不是一味凸显陶渊明一心归隐、崇尚田园的执着和意志,而是也交代了他犹疑、矛盾甚至挣扎的内心。比如,在“生死”一章中,作者写道:“当身体某个部位被你感知到它的存在时,证明它已出现了问题。反之,当你忘了脚,说明鞋子是舒适的;忘了腰,证明腰带的舒适;忘其身,则百体皆适;忘记是非,意味着无有忧戚,则心常安泰。”应该说,这是作者明确而形象地指出陶渊明曾经有过的矛盾和挣扎。三是作者将景物描写寓于人物的精神塑造和文化凝结之中。基于对匡庐、彭泽等地理性文化符号的认知,作品中出现大量的山川景物描写,特别是溪流与山林等风貌不断进入叙述视野,这不仅使自然景观成为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风景”在与“心景”的相互映照中愈发彰显出人文意义,激活读者对历史现场充满诗意的想象,同时进一步放大自然景观的文化传递能力。

  通过书中的六个主题,作者梳理陶渊明的一生,表达对他这样一位传统读书人的敬意。同时,作者也看到陶渊明式的人文精神传统的形成,既有来自“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时代锻造的结果。所以,他不厌其烦地交代东晋末年和南朝刘宋初期的门阀制度、动荡时局对诗人的影响,强调陶渊明的个人选择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陶渊明》是一部文学作品,又充满学术研究的意味。一直以来,“陶学”研究是一个很大且很热门的话题。如何在新的语境和卷帙浩繁的前人研究成果中挖掘出新的人文意境,这对作者来说是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阅毕全书可以看到,作者并不回避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能在前人的成果中品咂出新的感悟。他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或者原文引用,或者诗文再解读的方式,努力还原历史语境和现场情境——这几乎涉及陶渊明所有诗文——建构出个人精神追求、诗文创作与时代语境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使得陶渊明的形象更加立体而多彩。比如,在讨论《桃花源记并诗》时,作者既是在描写陶渊明的一次出行,也是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溯源,但更是在分析陶渊明对社会和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手法和方式遍布全书,特别是在对一些陶渊明流传下来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文解读上更是如此。这是文学手法,也是一种学术态度。在一些重要诗文的解读上,作者通过“有人说”“还有人说”等方式呈现和列举前人的研究结论,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提出自己的洞见,新意迭出,令人信服。可以说,这是一种学术方法,为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探索新经验。

(作者:周小舟,系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