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当下,人工智能的影响力已渗透到各领域,文艺批评亦不例外。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文艺批评工作带来不小的便利,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文艺批评空心化。
优质的文艺批评,是批评家之心与创作主体之心相互交汇的结果,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一些评论者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对文艺作品进行解析,生成的所谓文艺批评,是算法的产物,无法体味作品中的情感变化、人性挣扎、善恶纠缠,无法融入评论者个人的独特感悟,更无法进行灵魂叩问,所以批评往往缺乏深度和个性,难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便是文艺批评的空心化。
人工智能时代,要避免文艺批评空心化,须坚持以心会心的文艺批评理念。“以心会心”最早由南宋词人姜夔提出。他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指出:“《三百篇》美刺箴怨皆无迹,当以心会心。”他提倡批评者以自己之心会作者之心。这种批评理念,注重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角度理解文艺作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工智能介入文艺批评带来的负面冲击。
以心会心可重建批评的温度与深度。人工智能虽然拥有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强大能力,但它生成的内容主要依靠既定的训练语料与理论框架,已形成固化逻辑,无法理解人类的复杂情感和动态化心理。批评家秉持“以心会心”理念,以人类独有的共情能力和生命体验建立起人与作品、批评家与创作主体的精神对话,可为冰冷的技术分析注入温度。批评家在欣赏作品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感受作品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可在与创作主体的心灵对话中体会创作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与关怀。这种基于情感理解和人文关怀的批评,能够让解读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以心会心能够帮助批评家抵御技术异化,守住人文底色。人工智能时代,各领域的人们都被数据逻辑裹挟,面临着被技术异化的风险。若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那文艺作品就会被降格为数据集,读者会被降格为数据点,批评家会被降格为算法操作员。那样的话,文艺批评就会沦为技术的傀儡,因缺乏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而丧失人文精神。以心会心的文艺批评将文艺作品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批评家可通过与创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共情和共鸣,传递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并能使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增强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尊重、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守住人文底色,抵御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坚持以心会心的批评理念,还有利于维系批评的多元性、创新性。批评家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对文艺作品进行的分析,大都遵循标准化、单一化的评判逻辑和解读范式,若遇到突破传统的创新性作品,很可能产生误读误判。比如,在解读最新的先锋诗歌时,人工智能工具依然从“流派特征”维度进行分析,不仅不能解读出先锋诗歌作品的真正意涵,还会误解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而以心会心的批评理念要求批评家携带其个性化的批评视角、人生阅历和生命感悟,与作品中隐藏的创作主体进行对话。在这种对话和交流中,批评家能捕捉到创作主体内心或文本最深处的声音。每个批评家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理论视角、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价值立场和审美志趣,他们对作品的解读也会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的创新点,由此便能形成多元化的批评景观。
强调以心会心并非将人工智能拒之门外。在文艺批评中,人工智能扮演的角色应是助理而非替代者。批评家可借助人工智能检索文献、查询史料、校勘版本信息、梳理学术脉络,也可借助人工智能对文本进行初步分析,如词频统计、风格归类、情感分析,由此爬梳和理清潜在的研究线索。人工智能甚至还可模拟不同的读者群体,为批评家提供多元的接受视角,为文本解读和阐释提供参照。这可为批评家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方便他们更好更快地投入以心会心的解读与批评环节。当然,要想在文艺批评中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批评家不仅要有人文学者的深厚学养和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比如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算法机制。
(作者:罗小凤,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