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要守望价值而非追随流量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当下,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文艺评论也发生深刻嬗变,其角色定位、话语方式与社会功能均面临重构。

  新大众文艺时代,文艺评论最显著的变化是参与者越来越多、传播渠道越来越广。在传统文艺传播体系中,文艺评论主要由专业批评家、文化学者完成,他们依托报纸、学术期刊等传统媒介,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相对中心化的文艺评论生产方式。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艺评论逐渐成为普通人亦可参与的观点生产和传播活动。这一转变带来了评论形态的极大丰富,让文艺评论呈现出鲜明的大众化、交互性特征。

  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能动作用,而网络空间将这种能动性推向极致。除了传统的长篇评论文章,一条凝练犀利的弹幕、一段饱含情感的短视频推介、一场即兴的直播“吐槽”、一个基于原作的“二创”视频,乃至简单的点赞、转发,都承载着丰富的评价信息,构成了动态、立体、即时的评价体系。这种深度嵌入文艺消费全过程的评论生态,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使文艺接受过程空前活跃,并建构起一个网络公共领域。

  新变亦伴随着新挑战。算法推荐机制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导致审美视野窄化和文化交流的阻隔。商业化的流量逻辑可能驱使评论趋向情绪化、极端化,因为争议性言论往往比理性分析更能吸引关注。不同趣缘群体之间因审美范式差异,可能形成对话壁垒,甚至产生群体间的对立。这些构成了当下评论必须直面的复杂语境。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文艺评论不能做流量的影子、圈层的回音,而应该展现出更高的追求、更清晰的担当,努力成为网络文艺生态的建设性力量。

  首先,要做价值的守望者,而非流量的跟跑者。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中,评论容易被工具理性主导,追求点击与曝光。真正有担当的评论,需回归价值理性,关注作品是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否蕴含对真善美的探索,是否具备温润心灵、启迪思考的潜能。面对那些可能存在的低俗、庸俗倾向,或者纯粹博眼球的炒作,评论者应敢于勇于发出清醒的声音。它的目标不是简单地附和大多数,而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努力弘扬那些能够凝聚人、鼓舞人、引领人的正能量。这并非回到说教的老路,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常识、常理、常情的价值判断,让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

  其次,要当佳作的挖井人,而非爆款的吹鼓手。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评论“鉴选”“赋能”的功能更加重要。评论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如同文化策展人,及时发现那些尚未广为人知但具有思想深度、艺术创新性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并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提升其可见度与认可度。同时,对于某些流行但质量平庸的作品,应秉持学术良知与社会责任,发出实事求是、建设性的批评声音。这种批评并非简单否定,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学理性的督促,目的在于推动整体创作水平的提升,帮助大众提升鉴别能力,优化网络文艺生态的资源配置。

  再次,要成为审美的同行者,而非趣味的孤芳自赏者。评论不仅是评判,更是沟通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广大受众共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作品的妙处,反映创作者的匠心,帮助观众由看热闹进阶至看门道。它应该致力于拉近高雅艺术与大众的距离,帮助人们理解不同风格、不同门类艺术的魅力,从而拓宽大众的审美视野,提升社会的整体鉴赏品位。这个过程,需要评论者放下身段,用通俗易懂、亲切朴实的语言,与读者、观众平等交流,做大家审美道路上的同行者、陪伴者。

  最后,要当“对话”的搭建者,而非“隔阂”的加深者。网络世界容易因趣缘形成圈层,各圈层之间有时壁垒分明。文艺评论可以成为连接不同圈层的桥梁,通过理性分析、建设性探讨,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化解因文化代沟或审美偏好差异引发的误解与对立,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理性的网络文化讨论空间。

(作者:都布,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办公室主任)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