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按 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这场冲突不断外溢。中东地区格局也由此改写:以色列虽获得军事安全,但沦为众矢之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承认潮”席卷世界;“抵抗之弧”遭受重创元气大伤;美国仓促调停却因缺乏系统战略埋祸中东;地区国家低调求发展推动“和解潮”……在中东格局发生变化之际,文汇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社科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高级顾问潘光。
文汇报:上个月,美国、埃及等四国领导人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和平峰会”上签署了《加沙停火协议全面文件》。延宕两年多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似乎看到了止战的希望。然而,此起彼伏的冲突仍在继续。沙姆沙伊赫和平峰会之后,加沙战后重建面临哪些困境?
潘光: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其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对中东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界有观点认为,这场冲突可以被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因为其影响已超过历次中东战争。在我看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同。但是如果从冲突的主体来看,以往的中东战争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而这一轮巴以冲突的实际冲突方是以色列和哈马斯,哈马斯是一个非国家行为主体,这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从历史视角来看,将之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不完全合适。
我不认为这场峰会之后,加沙就能进入“后冲突时代”,未来更可能的前景是边打边谈,这种局面在历史上是多次出现的,绝对的和解几乎没有。就当前而言,加沙似乎还谈不上“战后安排”。
各方对加沙都有自己的想象。特朗普政府的“20点计划”里提到,“加沙将由巴勒斯坦技术官僚组成的临时过渡政府管理,并接受美国与阿拉伯和欧洲伙伴磋商后成立的一个新的国际机构监督”;“加沙将成为一个去极端化、没有恐怖主义的区域”。其核心是战后加沙由既非哈马斯、也非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导的政治机构领导。加沙被西方和以色列共管,甚至有可能从此与巴勒斯坦分离并成为类似西岸、受控于以色列的自治机构。当然这和以色列对加沙的安排还不完全一致。
加沙停火协议第二阶段谈判将涉足这些深水区,包括解除哈马斯武装、实现加沙地带非军事化、确保哈马斯未来不会掌权以及在加沙部署“国际稳定部队”。当前,哈马斯已陷入生存危机,其组织的存续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并不团结,不少派别已经选择和哈马斯公开对抗。在国际上代表巴勒斯坦的巴民族权力机构处境也很困难。此外,国际社会虽然出现了巴勒斯坦“承认潮”,但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影响式微,不断被边缘化……这些情况都让未来加沙重建困难重重。

6月16日,在伊朗德黑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大楼遭袭后升起浓烟。新华社发
文汇报: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以色列与伊朗为首的中东“抵抗之弧”发生激烈冲突。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引发了一系列地缘政治地震,对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潘光:巴以冲突外溢成为中东地区更大危机的具象体现,就是以色列对“抵抗之弧”的全面打击。“抵抗之弧”在美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劣势明显:哈马斯已陷入生存危机;也门胡塞武装遭到严重打击;黎巴嫩真主党力量被严重削弱,黎巴嫩政府向逊尼派核心沙特靠拢;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倒台,沙拉政权快速与美以及沙特走近,伊朗和俄罗斯在叙利亚的传统影响力一落千丈;伊朗在“十二日战争”后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重建“抵抗之弧”。
“抵抗之弧”之所以集体失败,除了美以的强大军事实力外,其本身的不团结也是重要原因。按理讲,“抵抗之弧”应该抵抗以色列,但他们也抵抗逊尼派势力,树敌众多让哈马斯、真主党、胡塞武装等激进组织和暴力行为在地区范围内难得人心,也就无法完成拯救巴勒斯坦的使命。
对于地区格局的变化,要更多关注叙利亚的动向。巴沙尔政权迅速倒台始料未及。沙拉领导的新政权期待与周边国家迅速和解,并向沙特、美西方快速靠拢,并改善与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关系,未来不排除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日前,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了沙拉,这是1946年叙利亚独立以来,首次有叙政权领导人访问美国。此前,美方还在安理会投票解除了对沙拉的制裁决议。这一方面说明,美国在积极拉拢叙利亚,继续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沙拉其人长袖善舞。叙利亚未来将是美以构建中东地区新秩序的重要战略布点。
文汇报:过去两年多的中东地区冲突中,以色列所表现出的战争意志之坚定、手段之残忍、打击范围之广、酿成的危机之深,令世界震惊。以色列的扩张之矛何以如此锋利?
潘光:从历史上看,以色列历来如此,只要是其国民受到侵害了,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打,到现在还是这样,哪怕只剩下几具遗体没拿到,也绝不会放弃。
国际社会起初对以色列广泛同情,但是随着冲突加深,这种同情慢慢不再,以色列的国际形象逐渐恶化,在国际社会日益被孤立。在强大的压力下,内塔尼亚胡政府需要喘一口气。沙姆沙伊赫和平峰会在多重背景下召开了,但这也只是缓兵之计。
在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身陷贪腐案,一旦冲突结束,将面临法律审判。所以,为了延续政治生命,内塔尼亚胡也不会轻易让冲突终结。
内塔尼亚胡曾表示自己正在执行一项“历史性的精神使命”,即“大以色列”计划,这一概念被用来描述自1967年“六日战争”以来以色列及其占领的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将其应用于现今的约旦地区。
此外,近年来,以色列极右翼势力上升,以国家安全部长和财政部长为首的一众政客主张扩张犹太人定居点,经常发表煽动性言论,甚至否定两国方案。好在,他们不占主导地位,以色列民众也反对他们。但是不管怎样,当前的以色列政府仍是“史上最右政府”。所以即使达成了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我仍对协议执行的前景不乐观。以色列恐怕不达目的不会罢休。

9月2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左)迎接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新华社发
文汇报:特朗普以非常仓促的方式调解加沙停火,但后患无穷。美国的中东战略未来如何发展,中东地区格局又将如何重组?
潘光:2020年9月,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在美国白宫签署了一项所谓的“改变中东格局的历史性协议”——《亚伯拉罕协议》。这使得阿联酋和巴林成为继埃及、约旦之后第三、第四个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此后摩洛哥、苏丹又相继加入协议框架。特朗普多次吹嘘这是其第一任期中东战略的核心成果。美以更是鼓励更多阿拉伯国家加入协议。
有观点认为,哈马斯担心沙特与以色列建交,所以才先发制人制造了“阿克萨洪水行动”。但不管怎么样,两年多的地区冲突已经证明,在美国的主导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和解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除非以色列彻底改弦更张,不然其他阿拉伯国家很难再与以色列建交。
从战略上来讲,美国整体会延续在中东的战略收缩态势,但具体落实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中东政策,其实是很不清晰、缺乏系统性,顾此失彼。
重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联合对抗伊朗的目标已经落空。某种意义上,以色列已经取代伊朗成为逊尼派阿拉伯国家提防的对象。特别是在以色列对卡塔尔进行打击,动摇了美国与海湾盟友的信任关系后。这让以色列日渐成为美国的战略负担。
但是在美国总体中东战略收缩的状态下,沙特等美国海湾盟友的战略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
此外,土耳其在中东地区日渐活跃。土耳其日前对内塔尼亚胡等以色列多名高官签发逮捕令。这一高调行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彰显了埃尔多安营造“巴勒斯坦事业的坚定捍卫者”形象,并以此打击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借机争夺地区话语权。
在中东战略收缩的背景下,美国主要盟友反唇相讥也让美国平衡与盟友关系的难度加大。总的来说,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中东政策矛盾重重,但是地区秩序正在悄然重组。
原标题:《天下一席谈|潘光:中东地区秩序正在悄然重组》
文字编辑:沈钦韩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