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两束不同寻常的“火焰”点亮现场。一束火焰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口,由科研人员远程遥控“海马”号潜水器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产生甲烷,再将光伏发电的电能送至海底,实现“天之光”点燃“海之火”;另一束则是主火炬塔以电光水雾形式呈现的虚拟火焰,轻盈纯净。
两束科技之“火”照亮夜空,也照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的澎湃动能。体育竞技之外,十五运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人形“群体协同”奏响千年礼乐;赛事智能助手以形象实现语音交互问答;“赛事自由视角系统”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观众提供全新观赛体验;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为志愿者驿站配备了“零电费空调”……赛场内外,处处彰显科技范儿。
从十五运会这扇窗口,可以看到中国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的内在逻辑。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有底气。办大事、闯难关,集中力量是关键。开幕式上的“源火”,是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成立科技攻关团队,联合高校、企业等攻关,最终实现深海采集和稳定燃烧。创新成果之所以相继涌现,靠的正是全国“一盘棋”式的力量整合与组织动员。
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为科技创新成果提供更多试验场、应用场。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城市交通运营;围绕开幕式设计的AI画卷和移动大屏,为文旅演艺、文化消费提供了全新技术……这些面向未来的技术“以赛促试”,让产品迭代周期大为缩短。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效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十五运会上的科技创新元素,体现着大湾区对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放眼全国,各地也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北京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和前沿领域锻造“长板”;深圳拥有高效的产学研转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杭州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一项技术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到一个生态”的整体跃升。
作为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十五运会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资源共享、成果共创的全过程联动,也成为用大场景牵引大创新、用大产业支撑大未来的生动实践。中国正在以更充分的制度优势、更巨大的市场空间、更充沛的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