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里的油墩子


王蔚

在街边的拐角处、在弄堂口的电线木头边,生一只煤炉,支一个小铁锅,旁边还有两个钢种镬子,一个放萝卜丝,一个放面粉糊。阿婆先往一个长柄椭圆形铁皮盒子里舀一勺面糊打底,再夹一筷子萝卜丝,最后再舀一勺面糊铺满盒子,连盒一起下油锅小火慢氽,出锅便是江南著名小吃油墩子——这是从前上海的一道城市街景。

这种从油锅里刚捞上来就往嘴里送的面食,烫破嘴皮、烫得天花板起泡是常有的事。所以,待寒风起,尤其是嗖嗖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的冬日,吃油墩子才是最应景的。它的馅料有好几种,最热卖的是加了葱花的萝卜丝,还有豆沙馅的和鲜肉馅的。我家有一个网购的小模具,自制的油墩子是咸口的,在萝卜丝里多加了一点虾皮和黑木耳,吃起来特别鲜。

相传,当年乾隆下江南至吴江黎里,因迷路受困,僧人用糯米粉包豆沙制成油炸点心,乾隆见其形似香案蒲墩而赐名“油墩”。有人说,《繁花》给女士们一个启示,最应该嫁的不是身家过亿的宝总,也不是怕老婆的陶陶,而是那个吃五毛钱的油墩子但对事业敢拼搏、对家庭能负责、对朋友有担当的“他”。当然,现在的油墩子已经从几毛钱涨到了几块钱,但仍是十分便宜的街头小吃,也是很多人难以忘怀的“小时候”味道。

发现吗?对吃蛮讲究的上海人,连点心都是分时辰的。卖油墩子的阿婆一般早上是不出摊的,会专门等下午放学的孩子和下班的人来垫饥,当夜宵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韭菜盒是北方人家餐桌上的持久真爱,藏着北方人直爽实在的性子;煎虾饼是广东人早茶中的精致伴侣,透着岭南人会享受的智慧;那么,油墩子则是上海人的市井印记,是舌尖上的乡情与乡愁。这些小食从来不是只为果腹,而是更多地让人品味出地方生活的斑斓多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