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地与你相见


毛时安

人生有许多铭记一生的积攒,总想等到能从容写下那些人和事时再动笔。我与文联的渊源便是如此。

曾经,一个穿着劳动布学生装的20多岁大男孩,在延安西路200号门前徘徊。懵懂的我认定这里是神秘高远的文艺殿堂,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投入她的怀抱。

岁月如大河奔涌,冲开了紧闭的铁门。30多岁仍带青涩的我,在春暖花开时忐忑走进院子。淡淡的高雅气息扑面而来,橘红色瓦顶下,白色平房配着棕色拱形券门,平台上的圆桌、热水瓶透着闲适。阳光透过帆布天棚洒落,斑驳光斑间,中国顶尖艺术家们在此品茗畅谈,许多佳作构想由此启航,宛如群星璀璨的银河。我仍记得这里的薄荷润喉软糖,还有给女儿买的、能发出叮咚乐声的瓷娃娃。

后来,慢慢地,前辈引领着我,走进了这座神往的艺术殿堂。不少人说文艺界是名利场、文人相轻,但我感受到的却是文人相亲相携。1986年,近40年唯一坚持至今的探索性双年展“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开展,时任上海美协主席沈柔坚将策划与序言撰写的重任,托付给初出茅庐的我。在枕流公寓,他用福建口音细细叮嘱,我也有幸在他家见到林风眠的画、老舍的书法,师母王慕兰常留我吃饭。何振志夫妇在闲谈中给予的教诲,更影响我终生。

1986年,上海美协申报了我撰写的《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意外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作品奖二等奖,奖品是郁金香奖状和景德镇花瓶,花瓶虽碎,奖状仍存。2005年,上海剧协推荐了我的《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又在不知情中拿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榜首,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白玉兰戏剧奖20年的评委,我亲见袁雪芬大姐以“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为信条,坚守“请客不到,送礼不要”,直言批评不正之风,她的正气深深感染着我。

四次参加全国文代会,每次出发前市领导都会亲自送行、殷殷嘱托;散会后,各地艺术家围着孙道临、秦怡、张瑞芳等大师问候献花。2001年第七次文代会期间,我们在北京饭店为孙道临贺八十大寿,张瑞芳亲手插花,辛丽丽陪他起舞,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暖意融融。几十年来,文联旗下各协会与我结下深厚情谊,这里早已是我的家。

契诃夫剧中说“我们会看见布满钻石的天空”,文联便是我心中这片天空。

最难忘2023年12月的“呼唤真诚——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五十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50年前的1973年,25岁的我与忻才良合作的评论《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发表在《美术资料》创刊号上。评协得知我从业50年,提议好好纪念一下,于是“戏剧评论”与“从艺50年”两会合一,汪涌豪拟定“呼唤真诚”主题。12月16日天寒地冻,文艺会堂却春意盎然。前辈与老友们冒寒赶来,尚长荣、濮存昕、冯远录制祝贺视频,谷好好主持研讨会。真诚的话语如暖流涌动,这场严肃的研讨会在浮躁的当下开了整整一天。我腼腆忐忑,哽咽着承诺:“不会因好话沾沾自喜,我还是原来的毛时安,不骄不卑。”研讨会后媒体争相报道,94岁的于漪老师亲笔致信:“五十年风雨兼程不寻常,我们全家向您致敬意。”

最近看《万尼亚舅舅》,结尾字幕“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为了指引我虔诚地与你相见”,恰是我对75岁文联的心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