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雷(左)走访“中华药港”并参与检企服务中心揭牌仪式。 徐千晴摄时间定格在2025年10月16日清晨。
办公桌上,一摞摞卷宗码得齐整,页边留着标记的铅笔字迹;透明的敞口办公杯里,水已经凉透——它们仍在等待主人。
而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他叫张春雷,1984年6月出生,生前任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下称“连云港经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
张春雷倒下前的最后一天,仍是他日复一日的普通日常。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然埋首于案卷堆中,因突发疾病倒在了挚爱20年的检察岗位上。办公桌上散落的卷宗、未写完的案件分析报告,成了一名青年检察官留给世间最后的“答卷”。
“我们办案子,要对得起自己穿的这身衣服”
“只要是春雷哥办的案子,我们心里就踏实。”这句话在连云港经开区检察院广为流传。从检20年,张春雷主办、参办案件超千起,从海关总署督办的系列走私镁砂案,到涉案20亿元的集资诈骗案,再到江苏省检察院交办的“山西专案”,每一起“硬骨头”案件的背后,都藏着他通宵达旦的身影。
凭借出色的业绩,张春雷先后获评江苏省检察机关扫黑除恶先进个人、江苏省普通犯罪检察人才、“连云港青年五四奖章”、连云港市优秀检察人、连云港市十佳公诉人等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5次,5次被评为年度优秀公务员。
在办理江苏省扫黑办挂牌督办的江某等人恶势力犯罪组织案时,面对涉案10余人,涉嫌非法采矿罪、故意伤害罪、敲诈勒索罪等多项罪名,社会极高关注度,张春雷立下誓言:“不遗漏一个细节,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纵一个坏人!”张春雷把铺盖卷搬到了办公室,白天扎进看守所提审,逐字核对作案细节;晚上在台灯下梳理证据链,反复核实每个细节。
半个月后,一份审查报告摆在了桌上,这份报告里,每一个罪名、每一笔犯罪事实都经得起推敲。庭审那天,面对13名律师组成的辩护团队,张春雷没有丝毫慌乱,他凭借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掌握和对法律条文的熟练运用,逐一反驳辩护观点,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同时,在庭审中,他注重释法说理,主动化解对抗情绪,最终促使所有被告人认罪认罚,案件得以圆满办结。
“我们办案子,要对得起自己穿的这身衣服。”这是张春雷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这句承诺,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第二个家,食堂打回来的饭凉了热、热了凉是常态,办公楼夜晚亮着的灯,总有一盏属于他。同事们劝他注意休息,他总说“案件不等人,被害人更等不起”。
“哪怕是小案子,办好了,可能就救了一个家”
“刑事检察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他人的人生。”张春雷总这样跟年轻干警说。法庭上,他是言辞犀利的公诉人;群众面前,他却像温和的老大哥,用细腻的心思化解难题。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张春雷最见不得未成年人走弯路。辖区中小学生都知道,有位“张检察官”爱来上法治课,讲“怎么拒绝校园欺凌”“遇到危险怎么保护自己”,有时还会带着漫画书、小礼品,跟孩子们坐在操场上聊天。
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张春雷格外慎重,不愿让一个孩子因一次过错失去人生方向。在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不起诉宣告仪式后,他特意留下孩子和家长,“往后要记住,来钱快的路多是歪路,走正路可能慢点、累点,但心里踏实。脚下的路踩实了,才不怕摔跤。”走出听证室,他又叮嘱孩子的父亲:“你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还小,需要有人指路。”直到看见孩子父亲重重点头,他才放下心。
张春雷常说:“哪怕是小案子,办好了,可能就救了一个家。”这种共情与细腻,有时成为他突破案件的关键。在王某等人诈骗案中,51名农村老年人被骗,每一分钱都是养老钱、救命钱。为尽快挽回损失,他带领办案组细致梳理资金流向,认真核实证据,最终在依法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案件的同时,全额追回了涉案赃款。
赃款发还当天,78岁的秦大爷握着张春雷的手老泪纵横:“张检察官,这钱要是追不回来,我这病都没法治了!”他一边叮嘱秦大爷把钱收好,一边提醒:“以后有人说‘能赚大钱’‘包治百病’,一定要跟子女商量,千万别再上当了。”那天,他站在寒风里与老人们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目送最后一位老人被子女接走,才搓搓冻红的手赶回单位。
“只要企业合法经营,我们就会全力保障”
身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春雷深知,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刑事检察工作就是要为这片“沃土”清除“杂草”,为企业保驾护航。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设立不久,张春雷便主动加入服务企业工作专班,研究自贸试验区相关法律政策,参与制定了多份制度性文件,在连云港市率先开始了自贸检察工作的早期探索。在“中华药港”设立的检企服务中心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有的企业担心知识产权被侵权,他就带着案例上门普法;有的企业频发内部职务犯罪,他就帮着梳理风险点,制定防范制度。
办理涉企案件时,张春雷总是格外慎重,严格把握罪与非罪的界限。在办理某甲化工有限公司许某、某乙化工贸易有限公司陈某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案时,涉案企业未备案买卖国家列管的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硫酸90余吨,如果构成犯罪,行为人可能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两家企业也会面临倒闭。作为承办人,张春雷反复审查核实,确认两家公司买卖硫酸用于合法经营,相关化学品未流入制毒渠道或用作其他非法用途。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此种情形可不以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犯罪论处。经连云港经开区检察院检委会讨论并召开公开听证会,该院依法认定许某、陈某不构成犯罪。
当企业负责人紧握他的手说“我们企业保住了,员工的饭碗也保住了”时,张春雷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企业合法经营,我们就会全力保障。”
总说“再等等,把这个案子办完”的他,永远离开了
张春雷出生在苏北农村,家境贫寒,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大学。艰苦环境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也让他始终保持简朴作风。工作中,他常穿一件简单短袖,有时胡子拉碴的脸上挂着一夜加班的疲惫。
这样一个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人,却愿为家人、同事倾尽所有。
“有他在,我们就有干劲、有底气。”连云港经开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的干警们提起张春雷,满是钦佩与不舍。工作中,他是许多年轻干警的“师父”和“后盾”。他常对助理说:“你尽管做,有什么不懂的问我,有什么事我来兜底。”
一次,一名年轻检察官中午12点多向他请教案件定性问题,刚开完会的他正吃着饭,了解来意后立即放下筷子,看完卷宗跟年轻干警分析:“你看,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证据链是否完整……”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等讨论结束时,面前的饭菜早已凉透,他却笑着说:“吃个半饱就够,下午还要开庭,得抓紧准备文书。”在他的带领下,第一检察部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不少年轻干警成长为业务骨干,部门也多次被记集体三等功和集体嘉奖。
工作繁忙,张春雷常对亲人心存愧疚。父亲住院时,他白天高效完成工作,晚上去医院陪护。对两个女儿,他总想弥补因工作缺失的陪伴。为给妻女做几道拿手菜,他偶尔向同事“取经”,利用碎片时间上网学烹饪,手机里收藏了许多“蛋炒饭”教程,只因小女儿最爱吃。只要准时下班,他一定会去接女儿放学,听女儿讲学校里的趣事——这位法庭上威严的检察官,在家人面前,有着最柔软的牵挂。
然而,这份牵挂没能抵过残酷的现实。当大家发现张春雷时,他已经倒在办公桌前,手里的卷宗散落在地,桌上还放着没写完的案件分析报告。
那个总说“再等等,把这个案子办完”的张春雷,永远地离开了。
春雷远去,精神永存。20年坚守,他用忠诚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千余起案件,他用公正践行了检察官的使命。那盏曾为案卷亮到深夜的灯,永远照在同事们心中,也将永远照亮他守护过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