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京瓷塔”遇上Z世代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陈 洁

11月21日,2025长江文化南京论坛拉开帷幕,“文明的流动:文化遗产的世界叙事”江河遗产分论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行。来自世界多国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史、数字文化与青年教育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江河文明的全球互鉴,展开了一场激荡思想的“长江潮”。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一群“民间高手”,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而是游戏策划、短视频博主、大学生创客,甚至是深夜在论坛发帖比对文物细节的普通玩家。他们,让这场高规格的文化论坛,多了几分烟火气与未来感。

在数字时代重建“宝塔”

“南京瓷塔”早已不在,但它从未消失。

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尼霍夫的一幅插图,让这座通体琉璃、九层八面的宝塔进入欧洲视野,成为西方想象中国的视觉符号;今天,大英博物馆仍珍藏着它的琉璃残件——多色釉砖、复杂榫接、内外皆彩,工艺之精令人惊叹。

“它几乎完全以瓷为结构材料,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通过视频连线感叹,“中国早在明代就掌握了成熟的批量生产技术,远早于西方。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故事,而是多元文明深度交融的证据。”

而今,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用数字技术“重建”这座消失的奇迹。馆长王文溪介绍,团队不仅完成了高精度数字复原,还举办点灯仪式、发起国际青年创客大赛,让“瓷塔”从历史符号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IP。

城砖里的长江五省“联名款”

如果说瓷塔是南京对外交流的窗口,那么南京明城墙,则是长江流域人民共建都城的集体记忆。

“南京城墙是从长江上‘漂’来的。”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笑着解释。原来,城墙所用城砖上均刻有烧造年代、地点与工匠姓名,涉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近200个县级单位。每一块砖,都有长江中下游劳动人民的签名。

工匠留名,是为了建立一套可溯源、可确权的责任体系。有趣的是,这种600年前的“实名制”,竟与今天的区块链确权、数字藏品理念不谋而合。

南京瓷塔的声名远播、明城墙的共建,皆是长江作为文明引擎的生动注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旅游委员会秘书长·丰塞卡将这一视野引向全球,“河流流域一直是文化发展的引擎。”她指出,从长江到尼罗河,各大河流域正共同面临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退化的挑战。她强调,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不可割裂,必须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可持续旅游视为有机整体,而社区参与、文化教育与青年赋能,正是构建共享未来的三大支点。

游戏玩家开始考据文物

最令人意外的,是游戏圈掀起的“考古热”。

“以前玩家只问角色好不好看,现在他们拿着《史记》考证主角武器能不能在秦代锻造出来。”腾讯游戏高校合作与人才发展中心总监张晓芸坦言,“这说明年轻人很在乎文化的真实性。”

她透露,《古剑奇谭》最新PV发布后,B站、小红书上涌现大量“文物对照图”——玩家将游戏中出现的器物与真实出土文物一一比对,甚至分析纹饰、材质、工艺是否符合历史背景。“这种自发的文化热情,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而拥有千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何宽则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解读古建筑。“很多人觉得专业=枯燥,但其实只要找到共鸣点,故宫的斗拱、苏州的窗棂都能变成‘梗’。”他参与的“数字中轴”项目,正是将严肃遗产转化为大众可感可知的内容。

“艺术和文化遗产应该是所有人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他引用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话说,“流量不是目的,但被喜欢,才能被记住。”

论坛现场,一位大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大报恩寺正在邀请全球高校学子参与遗址的数字化改造,“我们用3D建模、AR交互,让游客‘走进’明代的塔院。”

这种“共创”模式正成为新趋势。正如一位与会专家所言:“河流汇聚水流,而博物馆汇聚记忆。未来的博物馆,不只是收藏过去,更要孵化未来。”

当Z世代用代码和创意接过文明的薪火,他们便成了这条长河最新的源头活水。古老的文明,也因此被赋予了面向未来的全新叙事。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