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远眺和眼保健操预防近视
■ 田恬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趋势愈发明显。众所周知,电子屏幕过度使用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是导致青少年近视高发的两大核心诱因,但守护青少年“心灵之窗”,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需要学校、家庭协同发力,从教育场景优化、健康习惯引导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防控体系。
户外时光都去哪了
如今,电子屏幕已深度融入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线上课程、益智类App、短视频平台的吸引,让青少年被牢牢锁定在“小小屏幕”上。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恽梅指出,原本需要出门骑车30分钟的同伴互动,如今通过屏幕一键即可完成;原本需要翻阅纸质书籍的知识获取,现在也多依赖线上课程与电子资料。这种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会持续导致眼部肌肉紧张,干扰眼轴正常发育。
与电子屏“包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的不断“缩水”。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主任关宏岩强调,阳光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可有效抑制眼轴变长,而眼轴过长正是近视形成的主要生理原因。
但现实中,多重因素共同压缩着青少年的户外空间:学校层面,部分学校受“唯分数论”影响,刻意减少体育课与课间活动时间;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因过度重视成绩,让孩子课余时间奔波于各类补习班或网课,还有的自己放不下手机,也放任孩子在家沉迷电子设备;社会层面,汽车出行替代了步行,家务劳动量减少,青少年群体的“室内化”生活模式尤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近视问题。
“零近视”小学的防控范本
学校作为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近视防控的“主战场”。云南湾塘小学、腊福小学、戈的小学3所“零近视”学校的实践,为全国学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无需昂贵设备,只需将“严控电子屏”与“强化户外活动”落到实处,就能为学生视力筑牢防护墙。
这3所学校在电子屏使用上坚持“适度、必要”原则,避免技术工具对教学的过度绑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它们制定了差异化管控标准:1~2年级学生原则上不使用电子教学设备;3~6年级每节课的电子屏使用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且使用后必须搭配5分钟的“远眺环节”,让学生通过看向窗外缓解眼部疲劳。同时,学校刻意减少不必要的屏幕依赖,阅读课以纸质书籍为主,手工课、实验课以实操体验为核心,不将所有教学内容简单搬上屏幕。此外,学校还通过眼科医生讲座、护眼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向学生普及过度用屏的危害,并设立“护眼小卫士”岗位,引导学生互相监督,培养自主护眼意识。
与严控电子屏相配套的,是每天3小时以上户外运动的“刚性执行”。学校通过整合碎片化时间,让户外活动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晨练时,组织学生绕操场慢跑并进行拉伸训练;大课间打破传统广播操的局限,安排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等趣味运动,鼓励学生自由组队;将体育课与自然课、劳动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周边山林、田野资源,让学生在户外辨认植物、观察昆虫、参与农耕,在完成学科学习的同时,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更重要的是,学校明确要求“课间必须走出教室”,让学生利用课间远眺、散步,及时缓解课堂学习带来的眼部疲劳。
腊福小学校长的话引人深思:“视力好是一辈子的事,做错题、没考好都是小事,孩子们身心健康、三观正确最重要,多在户外待着,眼睛亮了,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破解屏幕依赖
面对“孩子沉迷电子屏”的普遍难题,单纯的“说教”与“禁止”不仅没用,甚至可能引发亲子矛盾。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家长需通过“共情沟通+规则共建”帮助孩子戒断屏幕依赖,同时以丰富的户外活动创造“替代性满足”。
家长首先要放下“电子屏是洪水猛兽”的偏见,理性看待电子屏对孩子的意义——它既是娱乐工具,也是社交载体和学习助手。与其一味反对,不如主动“走进”孩子的屏幕世界,了解孩子喜欢的游戏角色、线上课程里的有趣知识点,认可孩子在屏幕世界中的兴趣与收获。尊重与理解,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怀。
在共情理解的基础上,全家需共同制定清晰、可行的“屏幕使用规则”,避免规则成为家长的“单方面命令”。规则内容可包括“吃饭不看屏、睡前半小时不看屏”,在客厅、餐厅等公共区域设立“无屏幕区”,明确周末及工作日的屏幕使用时长等。当孩子偶尔违反规则时,家长不必严厉批评,而是让其体验“自然后果”,比如超时用屏导致眼睛干涩,就温和地提醒“我们去阳台看看远处的树缓解一下”,让孩子通过亲身感受过度用屏的危害,从而主动遵守规则。
破解屏幕依赖的关键,是用更有趣的户外活动替代电子屏带来的满足感。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跑步、骑行、爬山、露营等多样化的户外项目,并固定每周的“户外日”,在这一天不安排补习班和兴趣班,让孩子全身心投入自然。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会逐渐形成“周末去户外”的生活习惯,拥抱阳光与运动。
青少年近视防控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工程。云南三所“零近视”小学的实践与无数家庭的尝试已经证明,用科学的措施规范屏幕使用,用丰富的户外体验吸引孩子走向自然,就能为青少年守护好明亮的“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