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资源及定位限制,不再做“旁观者”:上海首家社会心理服务社工站落地虹口


(来源:上观新闻)

不再做“旁观者”,从精神卫生社工站建设由卫健一家主导、其他部门有限参与、站点“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升级,上海正在行动:11月21日,上海市首家社会心理服务社工站在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正式揭牌,标志着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迈入街镇落地、实战运行的新阶段。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务社工部主任李川与江湾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胡熠被聘任为首任站长,正式履职。

近年来,虹口区社会心理服务已形成特色。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汪作为介绍,医院积极构建“8+4”学(专)科建设与发展新格局,2024年,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签署医疗联合体多领域三年合作协议、与辖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医疗联合体协议,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形成了基于“医—社”联动的精神障碍分级诊疗模式。为了让更多居民愿意看见、知晓精神疾病,院方编纂《听见抑郁的声音》等精神疾病患者口述系列科普书籍,走在全国同级精神专科医院的前列。目前,虹口区的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面访率等核心指标均超额完成并位居全市前列,依托“3组1会”工作机制,区卫健委与区委政法委双牵头统筹,跨部门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社会心理服务创新方面,虹口区打造“心有彩虹”“同心圆”等特色品牌:“心有彩虹”通过每月一次线下讲座、全年6场专家直播,实现年服务428人次、全网点击量超250万次的传播效果;“同心圆”患者及家属俱乐部成为全国知名的医务社工服务品牌。针对“一老一少”及职场人群的“四进”服务成效显著,已为中小学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为社区5000余名老年人开展情绪筛查,联合总工会“舒心吧”举办52场职场心理讲座。

然而,社会心理健康网底还需更多部门及力量联合织密。2023年以来,全市已建成34家精神健康社工站,但是站点定位与阳光心园较为相近,独特优势尚未发挥,各区在执行上存在差异。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站点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多元并存,主要包括项目外包、街镇合作、内部延伸三种模式,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如专业性不足、社工主动性不够、服务难以推广等,受到原有资源及定位限制较大。

社工站不仅是服务阵地,也是联动枢纽,是打通心理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它将在社区层面对心理需求进行早期识别、初步干预和规范转介,承担宣传教育、风险预警、社会支持等多元功能,为基层治理体系注入心理服务能力。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孙明明表示,江湾镇社工站的设立,是在区级体系基础上向街镇延伸的关键一步,对于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虹口区以社工站为支点,持续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品质,为建设‘健康上海’‘韧性上海’‘温度上海’贡献力量。”

虹口区卫健委主任董智平表示,未来,江湾镇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社工站将以“医—社”联动为核心,推动精神障碍分级诊疗落地,希望进一步为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上海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虹口经验。

原标题:《打破资源及定位限制,不再做“旁观者”:上海首家社会心理服务社工站落地虹口》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