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把传统中医服务从医院搬到社区,能为居民带来哪些体验?
今天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在宝山区共康党群服务中心东茭泾畔,“YOUNG生‘庙’会”国潮中医市集正式鸣锣开市。曙光医院、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罗店医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辖区内企业共同搭建20余个摊位,将“生活化、年轻化、本土化”的中医理念融入现场咨询、推拿手法,也融入一杯杯养生饮品、一串串中药手链里。

年轻化表达,解锁中医新玩法
长期以来,老年人都是传统中医的主要受众,但随着近年来中青年人群对健康、养生的关注日益提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如何让市集精准对接年轻群体需求成了筹备工作组的“重头戏”。
为改变中医“颇为古板”的刻板印象,不少医院带来全新尝试:罗店医院推出中药手串,以檀香、陈皮等药材为原料,兼具疏肝理气功效与时尚质感,被打工人亲切称为养生“谷子”,帮侬“香”一剂的沪语谐音名也令人忍俊不禁,成为现场爆款文创;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毗邻的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现场演示以薰衣草、沉香、茯神等成分打造的“梦灵香”手串,中医香珠与陶瓷配饰相得益彰,成为传递健康的艺术品。

而不少离不开奶茶、咖啡的白领也在市集了解到好喝与养生并非不能共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带来联名中药奶茶和古法小吊梨汤,前者主打益气补血、后者主打润肺止咳,将草本精华与现代饮品结合,同时推出的“五行酥”按“金木水火土”配方研制,以药食同源调养脾胃,试吃后不少居民直接打包带走;庙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专业品牌研发“罗汉觉醒”“梅力全开”“玫开郁散”等3款中药美式咖啡,仅售12元的价格也受到大众欢迎。

生活化落地,健康服务零距离
市集上,也不乏被“粉丝”围住的名中医,以“便民惠民”为核心,将专业中医服务转化为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
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玉晓颈腰腿痛中医治疗与康复创新工作室现场解答“一针二灸三敷”的治疗组合拳,为慢性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病等适宜人群普及冬令进补知识;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盖学志的“快针疗法”绝活入选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场推拿功夫也很了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杨志新在区内建立了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深耕中医内科的她仔细为拿着药单的居民解释每一味成分是否适合其体质。

看,不如试。在基础检测区,市集提供免费血压、血糖测量和体质辨识服务,耳穴贴压、艾灸贴DIY等适宜技术体验区前也排起长队,八段锦现场教学环节让久坐人士找到了“祛班味”实用妙招,将中医养生融入日常起居。
值得一提的是,“赛博老中医”智能检测区放置着舌脉象分析仪与体质辨识采集分析仪。面向仪器、伸出舌头,健康情况一“看”便知。庙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田英敏介绍,随着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大多数就诊患者集中于阴虚、气虚和痰湿体质,“比如阴虚者应多吃甘凉滋润食物,气虚者以柔缓运动而非大负荷运动为宜,痰湿者‘三高’慢病多,注意饮食运动时,也需经常晒太阳。一些之前没有接触中医的居民在今天的市集对健康有了新认识,为后续我们的健康管理、随访也打下了更多基础。”

本土化深耕,激活区域健康活力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医疗机构主动打破场景边界,与本地食品企业联合研发养生食品——这既是医院跳出传统服务框架、实现‘跨界出圈’的探索,更是将中医理念从诊疗场景延伸至日常饮食的生动实践。”宝山区卫健委主任李钢介绍,以本次市集为起点,区内将持续深化中医服务下沉,“一是优化中医进街区的常态化机制;二是升级中医文创产品矩阵,研发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产品;三是加强校地、院地合作,联合社区、学校等开展讲座、养生课堂等;四是借助智能中医设备,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健康服务平台。”

专业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创新中医文化传播形式,不仅切实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健康获得感,更让中医文化在年轻化表达、生活化落地、本土化深耕中焕发新活力。宝山区卫健工作党委书记张丽英表示,这也是推动党建与卫生健康事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未来,宝山区将持续探索中医文化普及新路径,让更多居民在潮玩体验中感受中医魅力,让健康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原标题:《今日小雪|中医美式咖啡、中药手串:潮玩养生两不误,宝山开出健康“庙”会》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