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庄|你好,第60户!


  时至今日,再次重温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龙利村的变化历程,站在镜头前的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还是忍不住落泪。

民警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民警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

  龙利村靠近缅甸,傣语意为“打铁的地方”,是我国最临近边境线的村寨之一,因一步跨两国,一水连两界,被誉为“极边第一村”。由于村寨自治能力弱、群众参与度低,这个只有59户人家的村寨治安问题一度较为突出。

民警在村中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毕小懿 摄) 民警在村中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毕小懿 摄)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打洛边境派出所组织多方力量在当地开展重点整治,期间集中打处了一批各类违法犯罪人员。

民警与村民交流(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毕小懿 摄)民警与村民交流(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毕小懿 摄)

  2021年春,在为抵边警务室选址时,打洛边境派出所做了一个温暖的决定,将226抵边警务室建在村中央,民警24小时驻勤,既管边境,又办警务。

民警与村民交流(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供图)民警与村民交流(资料图)。新华网发(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供图)

  57名由民警和群众组成的“极边第一村警民护边队”,打破了村寨多年的沉寂。2023年,打洛边境派出所把曾经在2018年推行的“警企村”联创联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龙利村,并推广至5个村寨。

  通过“景区+村寨”合作运行、“党务+村务+警务”相互融合、“土地+人力+资产”形式,警务室联系旅游公司为这支队伍量身打造了景区保安、旅游车驾驶员等职业,让他们的收入从单一的土地租金收入,变为“景区分红+职业工资”的双重保障,龙利村等边境村寨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万元提高至2.6万元。

民警与村民在村中行走(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民警与村民在村中行走(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

  2023年4月,在鞭炮声中,村民们将“第60户荣誉居民户”的牌匾郑重悬挂在警务室门前。

  如今,龙利村已经连续多年“零警情、零纠纷、零发案”。打洛边境派出所教导员陈辉介绍,在发动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派出所推动联合查缉点实体化运行,自发参与查缉的人数一度破百。“建和美边境线,让跨境违法犯罪没有滋生的土壤,成为众人的共识。”

  2024年,40余名村民组成的“警民护边队”活跃在边境线上,他们曾是待业青年,如今既是治安员,也是巡边员、调解员。

民警在村中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民警在村中巡逻(摄于10月22日)。新华网发(李浩 摄)

  多年来,以打洛为样板的强边固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云南省委省政府参照打洛样板,在全省8个边境地州同步推进建设。2025年,打洛边境派出所将边境联防所、警务室分别优化至12个、5个,建立警务室和联防所“六项工作制度”,通过最小的力量资源实现了最大的管控效果。(完)(范芳钰 李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