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时评|校园恋爱小说《星轨》惹争议,这场集体狂欢该停止了


(来源:上观新闻)

一部名为《星轨》的校园恋爱小说,最近在网络上掀起热议。小说以某中学为背景,讲述作者与同学之间的恋爱纠葛,因涉及上百名师生的实名制叙事和露骨情节描写而引发争议。随着私下分享的作品被擅自传播,网友迅速“人肉”出当事人,相关师生的信息被大规模曝光,学校也不得不回应调查。

围绕《星轨》的讨论聚焦于创作自由与隐私保护的边界。诚然,未经授权的实名制写作无异于变相“开盒”:毫不掩饰地将他人的私人情感与生活公之于众,法律上可能构成对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当作品化作伤人的利器,它便背离了文学的初衷。但在小说之外,更可怕的是这场全民“审判”本身。

为什么一篇私人化的青春文字,会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成集体围猎的对象?或许,这正是当下互联网生态的一面镜子。部分“吃瓜”群众并不满足于围观,更热衷于掀起一场集体道德评判:有的指责作者“太自恋”“不知羞耻”,有的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比对情节和现实,还有的扒出当事人的照片评头论足、肆意散播……“名校”“状元”“早恋”等标签天然自带流量,而书中暧昧、出轨、背叛等情节更是被极力渲染,刺激着受众围观猎奇和道德评判的快感,最终触发“人肉”与“网暴”的连锁反应。

类似的“吃瓜”狂欢在网络上并不罕见。每隔一段时间,社交媒体上常常出现“学生实名曝光导师”“情侣互撕pdf”“分手小作文”“出轨聊天记录实录”等事件。它们往往以截图、长文或文档的形式流出,讲述“私密真相”,披露“内情细节”,并迅速引起舆论发酵。越真实,越能引发共鸣;越露骨,越能带来流量。对他人生活的好奇心和审判欲,在流量逻辑的裹挟下被不断放大、引导、循环。于是,私密故事成了供娱乐的素材,个体尊严被稀释在转发与评论的浪潮中。

在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中,《星轨》早已脱离文学讨论的范畴,变成被投喂给看客的“隐私盛宴”。即便作者和学校多次呼吁停止传播,书稿依然在各个平台流转,相关讨论仍在发酵。小说原本的文学意义,被彻底湮没在流量和猎奇的漩涡之中。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星轨》作者或许只是想记录一段青春记忆,用文字整理成长的情绪。然而那份最初仅在挚友间流传的书稿,其后的传播轨迹已远超她的想象——不仅席卷网络,更深深刺痛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即便初衷并非为恶,“疏忽”也无法为越界行为开脱。以牺牲他人隐私为代价的写作,这份“真实”未免过于沉重。要知道,文学创作绝非凌驾于个体尊严之上的特权,一切的自我表达,都必须在隐私和道德的红线前止步。

从公众的角度看,这场集体围观的狂欢,也折射出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某种焦虑。我们习惯于在他人的故事中寻找谈资、满足窥私欲,在集体的道德评判中寻求心理安慰和优越感。这种“共情”的幻觉,让人误以为自己参与了公共讨论,实则已经很难分清好奇与恶意的界限。当每个人都以“看客”的姿态自居,我们离真正的共情和理解就越来越远。更何况,今天我们是围观者,明天也可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

文学不该成为伤害的工具,网络也不应沦为审判的广场。让《星轨》回归文字本身,也让公众重新思考:我们究竟是在阅读故事,还是在吞噬他人的生活?无论是创作者、平台还是公众,唯有共同守住隐私和尊严的底线,才能让表达真正回归文明的轨道。

这场集体狂欢,是时候停止了。

原标题:《上观时评|校园恋爱小说《星轨》惹争议,这场集体狂欢该停止了》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谢飞君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陈永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