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八年磨一剑 核力自主化
——核能产业链自主可控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通讯员 闫冬 符铎 柳仁斌
近日,记者从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核电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核电”)获悉,海阳核电1、2号机组已具备100%备件国产化能力。这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在关键设备与材料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添“硬支撑”。
从2018年首台机组投入商运,到2025年全面掌握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能力,山东核电用八年时间,走完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关键历程。在推动核电装备自主化、保障能源安全的道路上,山东核电交出了一张系统推进、稳步迭代的“中国答卷”。
瞄准“卡脖子”环节,关键备件实现自主替代
主泵变频器,是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的“心脏”级设备。过去,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引发非计划停堆,对核安全与电站经济运行构成严峻挑战。据统计,在国内已投运的三代非能动机组中,因变频器导致的非计划停堆一度占比超过60%。
面对技术封锁与供货风险,山东核电联合国内科研单位与制造企业,启动主泵变频器国产化攻关。项目团队采取“三步走”策略:先增设备用国产变频器,再实现首台长期满载运行替代,最终完成全部设备替换。历经一年半科研攻坚,团队完成从设计、样机到耐久测试的全流程开发,并通过120小时不间断试验,创下行业测试周期最短纪录。
2023年至2025年间,海阳核电陆续完成四台主泵变频器的国产化替换。截至目前,国产变频器已成功避免4次非计划停堆,经鉴定,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也为国内12台同类机组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协同创新,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在推进国产化过程中,山东核电充分发挥“链长”作用,联合“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成员单位,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机制。
以主给水超声波流量计为例,作为反应堆堆芯功率测量的关键设备,其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2022年起,山东核电与美核电气等单位联合攻关,历时三年完成样机研发与多项试验,于2023年利用换料大修窗口实现装机应用。该设备经叶奇蓁院士工作站鉴定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美核电气董事长李苏表示,该核级流量计的成功研发,攻克了数十项“卡脖子”技术,未来不仅可用于国内核电机组,也有望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技术的“走出去”。
此外,山东核电还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哈尔滨汽轮机厂等机构合作,开展主汽调节联合阀、循环水泵电动机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组建专家团队,对技术方案与性能验证提供全程支持,构建起开放共享、协同推进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系统推进,从“单点突破”到“全面自主”
八年来,山东核电累计召开60次评审与鉴定会,推动超过100项备件国产化项目落地。从核岛主设备密封垫片、油系统滤芯,到消防水带水枪、主汽调节联合阀,多数国产化备件的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产品水平,形成“单点突破—系统验证—规模应用”的良性发展路径。
通过系统推进国产化替代,山东核电不仅显著降低国际供应链波动对机组运维的影响,也带动了一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成长,培养出一支涵盖设计、制造、运维各环节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系列技术标准与应用方案。
“实现100%备件国产化,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产业链协同、自主可控能力的整体提升。”山东核电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关键部件研发与标准化建设,推动核电装备国产化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我国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