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以ESG实践书写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答卷”


来源:环球网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正凭借创新实践,积极重塑全球能源合作格局。其中,输配电工程成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公司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伙伴”的全新定位,在三十余个国家留下了中国电力技术国际化的绿色足迹。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上海电气集团当前正扎实稳妥“走出去”发展,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作为集团“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载体,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凭借三十余年海外工程经验,成功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从难以权衡的难题转化为协同发展的优势,打造出多个生态保护与能源转型的典范工程,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中国企业参与全球治理的绿色答卷。

全球定位:做能源基建的系统方案提供者生态守护者

“我们不仅是电力工程的承包商,更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参与者、生态系统的守护者。”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表示。自2009年承接第一个洁净能源项目以来,公司便积极投身全球可再生能源建设,在国内外成功交付了涵盖光伏、风电及储能等多个领域的项目。

上海电气集团正大力推动海外整体布局和业务协同联动,在煤电、气电、核电、风电、、储能及输配电领域形成了完整产业布局。得益于此,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明确将自身定位为“全球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伙伴”,从传统火电到清洁能源,从单一设备供应到“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企业构建起了覆盖项目全链条的服务体系。

这种战略转型在“十四五”期间呈现出鲜明的双轮驱动特征:国内市场聚焦张掖高台储能项目、洮南风电制氢工程等示范项目,海外则通过乌兹别克斯坦扎法拉巴德220千伏变电站、沙捞越500kV高压输电线路等标杆工程,将“中国方案”的绿色基因植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结构中去。

以马来西亚奥特斯132千伏变电站项目为例,公司引入当时最新的三绕组合成酯油电力变压器,从源头上提升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环保性。其运行损耗远低于国内相关能效标准限值,为英特尔、AMD等芯片企业的生产线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高度重视。

(图片说明:奥特斯132千伏变电站项目)

海外生态挑战:从矛盾化解到合作共建

在海外项目中,生态保护与社区矛盾的挑战往往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在输电线路EPC项目中,线路路径涉及农田、林地甚至居民住宅时,补偿标准不透明、安置方案不合理容易引发社区反对。

对此,公司形成一套成熟的应对机制: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引入专业社评团队,与社区领袖、居民充分沟通,了解核心关切;在规划实施中吸纳当地居民意见,通过优先雇佣本地员工、外包辅助业务给本地商户,将一次性补偿转化为长期利益共享;更通过免费修缮道路、挖掘水井、提供稳定用电接口等额外支持,构建长期互信的社会资本。

这种社区共建模式在沙捞越500kV高压输电线路项目中得到充分验证。该项目地处热带雨林区域,环保措施执行尤为严格。项目团队建立了全过程环境监测体系,对水质、空气质量、噪声水平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形成详细的EMP报告与EMR报告。同时,项目团队还组织海滩清理、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深度融入当地生态保护网络,将工程建设转化为社区生态教育的契机。

(图片说明:沙捞越500kV高压输电线路项目)

此外,公司通过“全球化标准 + 本地化合规”的有机结合,使企业在不同国家的环保法规体系中游刃有余。在项目前期,公司进行尽职调查,聘请当地环境法律顾问梳理环保法规,形成《国别环保合规清单》,作为项目设计和执行的“法律地图”,确保项目在符合当地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顺利推进。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复制的“电气经验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共建领域,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已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公司坚持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化环节,确保每个项目都能系统识别并有效规避潜在负面影响;在生态敏感区域实施保护性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乌兹别克斯坦扎法拉巴德项目便是这些经验的具体实践。项目团队严格依据亚洲开发银行环保标准,系统制定了《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创造性地实施“四阶缓解策略”,以保护埃及秃鹫等濒危鸟类的栖息地。在选址阶段,团队主动避开已知的埃及秃鹫、游隼的核心栖息地、集中巢区及主要觅食路线,即使增加初期成本也坚持“规避优先”原则。在施工期,团队通过设置围挡、调整施工时间等方式减少声、光、粉尘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特别是在鸟类繁殖季,严格管控高噪音施工,避免亲鸟受惊离巢,确保幼鸟的存活率。施工结束后,团队还积极进行生态恢复,补种本地植物重建栖息地。

(图片说明:扎法拉巴德变电站项目)

此外,扎法拉巴德变电站作为一座现代化数字智能变电站,可将核心优势转变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势。它借助智能传感、数据融合与自动化控制,实现变电站的“透明化”管理与“最优化”运行。通过在线监测变压器油色谱和温度,可以极早发现内部绝缘故障隐患,提前预警并安排检修,避免因设备突然损坏导致绝缘油泄漏,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重大环境事故。这种“规避 - 减缓 - 恢复 - 补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项目既满足了当地电力需求,又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标杆。

绿色使命展望:引领全球能源转型新范式

在业务全球化与绿色转型的双重变奏中,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以ESG理念为引领,在海外项目中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的协同发展。上海电气输配电工程与此一脉相通,从乌兹别克斯坦的智能变电站到沙捞越的热带雨林输电线路,从新能源战略转型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将“中国电力技术与服务国际化”的战略承诺转化为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绿色标杆。

展望未来,公司将在“走出去”中进一步强化绿色使命。一方面,持续推动高能效输配电技术与清洁能源应用,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低碳、环保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传输和转换过程中的损耗,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能源服务。另一方面,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优化环境表现,追求综合环境效益最大化。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和维护,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引领,企业正推动海外业务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在全球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社区共建可持续未来。这种绿色使命的实践,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中,更体现在战略视野的拓展。从“中国方案”的输出到全球标准的参与制定,从单一项目合作到全球生态网络的共建,企业正以ESG理念重构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价值逻辑。

正如公司负责人所言:“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引擎,生态保护是面向未来的许可证,社会责任是深度融入当地的社会资本。将三者统一,是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必由之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