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彭萌萌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资源。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中,文化遗产如何摆脱静态保护的窠臼,融入当代生活并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成为一道时代课题。苏州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实现城市现代化的探索,通过系统保护、机制创新、活态传承、国际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承模式和利用路径,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方案和参考。
整体性保护:从“点”到“面”的系统思维
苏州文化遗产保护突破单体建筑和遗产点保护的传统思路,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保护框架。在空间上,凸显古城的整体价值。把古城区作为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仅包括拙政园、留园等单体园林,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街区,更涵盖了“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人家”的街巷肌理;在功能上,维护古城作为生活空间的延续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引入“社区营造”理念,保留了85%以上原住民,引入符合街区定位的评弹书场、苏绣工坊等文化业态,打造居民生活、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的复合空间。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开发模式,使历史街区成为“活的博物馆”;在范围上,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统筹考虑,既保护古建筑、古遗址等物质载体,也注重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文化形态传承,形成立体的保护网络。这种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超越了传统的“文物本体保护”,上升到“文化生态保护”的高度,使文化遗产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和静态的物质载体,而是动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生态系统。
活态传承:从“保护利用”到“活力焕新”
苏州不仅保护物质形态,更重视其中承载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社会记忆,实现从“物理保存”到“价值活化”的跃升。一是传统技艺的当代振兴。作为“百戏之祖”和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通过《浮生六记 》、新版《牡丹亭》等现代剧目的创排,黏合大量年轻观众。“小昆班”计划长达十年的“科班制”培养、“昆曲进校园”工程等,使昆曲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文化。苏绣、缂丝、核雕等技艺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相结合方式,建立起“大师—骨干—学徒—爱好者”四级传承人培养体系。二是产业融合上的“点金术”。镇湖刺绣小镇产业集群集聚8000多名绣娘400多家刺绣企业,年产值超15亿元。三是数字技术的新赋能。通过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苏州建立了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开发了“数字园林”“云游苏州”等平台,让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古今对话。苏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形成的“生产性保护”模式,正是人文经济学“文化生产力”理论的生动体现,将文化保护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
治理创新:多方协同的可持续机制
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离不开治理层面的创新,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法律保障的多元共治机制。一是政府的“守夜人”与“引导者”角色。先后制定2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覆盖古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刚性约束。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培育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率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每年投入千万元用于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补贴、传习所建设等。二是经营主体的“创新引擎”作用。非遗传承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传承人自主”的模式,政府提供场地、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但不干预传承人的创作和经营,让市场检验作品价值,优胜劣汰,激发传承人的创新活力。三是社会力量的“根脉守护者”功能。近10万名文化保护志愿者,4000个左右文化保护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在古城区、大运河、古街巷、古建筑保护的一线,让苏州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中焕发生机。苏州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单打独斗,必须营造“社会协同共建”的良好生态,形成“文化命运共同体”。
国际化传播:从“价值出海”到“文明对话”
苏州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和传播价值,通过国际化战略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一是实施“园林走出去”战略。近40年来,苏州园林海外项目已达50多个,由苏州园林营造技艺传承人参与建造的新加坡蕴秀园、瑞士日内瓦WTO世贸总部姑苏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明轩”庭院等,作为中国园林文化的海外传播窗口,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态使馆”。二是推动非遗“扬帆出海”。昆曲、苏剧等戏曲艺术频繁赴海外巡演,在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引起强烈反响。2025年M&O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春季展上,渭塘珍珠、非遗缂丝、苏派鸟笼等200件苏工苏作惊艳亮相,备受瞩目。三是促进世界文明对话。与威尼斯、爱丁堡等世界遗产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保护经验交流,参与国际遗产保护合作项目,提升了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话语权。苏州通过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了城市发展“硬支撑”。
新时代背景下,苏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在不断深化拓展,这座千年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和时代风采。
(作者为苏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