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而行 织密城市安全韧性网


(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刘同庆 易于迅

  江风拂面,潮声阵阵。站在濠河畔,江苏南通这座因江海而兴的城市,正迈向经济总量达1.24万亿之后的全新阶段。城市在加速发展,但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安全!这是一条必须牢牢兜住的底线,也是贯穿未来的长期命题。

  “城市安全,是基本的民生,也是硬核的竞争力。”南通市政协主席周伟文在一次工作部署会上深有感触地说道。带着这份紧迫感与责任感,2025年南通市政协将“加强智慧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城市韧性安全发展水平”列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议题,一场历时数月、足迹遍布南通市内外的深度调研随之启动。

  调研,是沉到一线的“望闻问切”。只有在现场,才能真正“触摸”到城市运行的脉搏。

  4月,调研组走进南通市海门区区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城管、环保、应急等十多个部门的实时数据在上面无声流动,像一座城市的“血液循环”。当网格员发现问题时,可一键推送,系统会立即弹出处置机制,相关力量迅速响应。“海鹰”无人机随即升空,将现场画面以360度视角实时回传……“这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初具雏形的‘指挥中枢’。”一位调研组成员在现场发出感慨。

  技术的力量,更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在崇川区永昌路大桥,32套传感器悄无声息地监测着桥梁的应力变化;位于开发区的危化企业,1396个传感器24小时紧盯温度、压力、液位等指标,构筑起防患于未然的数字屏障;激光扫描仪能以0.1ppm的精度捕捉燃气泄漏,听漏仪将供水管网漏损检测效率提升40%……

  平潮高铁新城、寺街西南营、中南世纪花城……在南通市各个县市区,调研组一路观察,一路记录,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传感设备、监测平台和应急设施,将城市运行“生命线”的智慧感知网络越织越密。

  成绩固然可喜,但调研组更执着于发现问题。

  5月8日,南通市政协召开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基层的参会人员吐露心声:有的地方平台尚未连接所有部门的数据;有些地方的地下管线分属十多家单位,信息不同步常常导致抢险滞后;还有的地区存在系统重复建设,数据互不兼容,导致调度时还需“两边对照”;甚至有地方反映,应急系统无法实时调取农水局的水位信息。“明明是隔壁邻居,却像隔着玻璃门。”座谈会现场,一位委员说道。

  调研组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梳理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重建设、轻运营”的现实困境正在凸显,而来自基层的情形更为严重。在农村,留守老人听不懂应急广播,不知如何应对预警;在社区,居民面对频繁误报的燃气报警器,不少人无奈拔掉电源。“再先进的系统,如果百姓不会用、不愿用,就是摆设。”一位社区干部的话,让调研组成员们心头一紧。

  为破解难题,调研组把视野从南通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6月,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进无锡、南京、扬州等省内智慧应急领域走在前列的城市,又转赴河南鹤壁、郑州等地,考察当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建设的实践经验。“带着南通的问题走出去,就是为了找到能移植、能落地的好办法。”带队的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南通市委会主委张一峰这样说道。

  在南京,城市级应急“大脑”的统筹规划与先进算法,让成员们了解到顶层设计的思路;在无锡,高效的跨部门数据融通机制令调研组一行印象深刻;在鹤壁,卫星遥感、物联网构建的全域感知体系,展现了“智慧应急”的不同维度全域感知模式。每到一地,调研组成员们认真听、现场看、反复问,手机里的照片越存越多,笔记本上的记录越写越厚,下一步的方向也逐渐清晰起来。

  调研的终点,不是“看到问题”,而是“给出方案”。

  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调研组对最新成果进行淬炼。一场场碰头会、分析会接连召开,委员们围绕平台架构、运行机制、人才队伍、社会参与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观点在碰撞中愈发清晰,共识在交锋间逐渐凝聚。

  经过多轮讨论,建议案(草案)(以下简称“建议案”)数次修改,日渐成型。建议案紧扣顶层设计、智慧平台、资源保障、社会共治四大关键,提出12项对策:构建市县乡三级统筹协调体系;升级“城市感知神经元”;打造融合“数据、决策、指挥”的“应急智脑”;建设智慧应急实训基地;健全五级物资储备体系;推行“隐患随手拍”积分奖励;开展“百万市民培训计划”;将应急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每一条建议都力求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相结合,既有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

  9月,南通市政协十三届十五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这份沉甸甸的建议案。一个月后,南通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对建议案给予充分肯定,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将其转化为守护城市安全的实际成效。

  调研组的辛勤付出,正逐步化为城市治理的制度力量。从春寒料峭到秋意渐浓,这场关于城市安全的智慧求索,见证了政协的履职担当,也让智慧应急体系建设的逻辑更加清晰:智慧应急从不是“技防”单一发力,而是“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唯有以数据融通打破部门藩篱,以基础设施更新托底城市韧性,以社会共治激活末梢响应,方能为南通的“下一个万亿”征程,织就一张坚实而温暖的安全之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