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今年市区新开路(金源道—北环路)、金源道(新华路—新开路)和汇源道(永兴路—银河路)相继通车。打通这3条“断头路”,串联起原本割裂的交通网络,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了周边群众的交通出行。图为新开路与金源道交口。 本报记者 陈童 摄
本报讯(记者 滕雪叶)1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廊坊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晒出了“廊坊财政答卷”,展示了“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事业发展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市全力唱响“三全一上”主旋律,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财政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五年来,我市坚持拓财源、壮实力,全面加强收支管理,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预计达1670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时,全力争取上级支持,五年预计获得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343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54%,为全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十四五”时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322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224亿元,增长7%,有力保障了中央、省、市各项部署落地实施,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来,我市坚持稳预期、促发展,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十四五”时期,预计争取新增债券资金87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63%。特别是2025年,全市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94亿元,有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民生工程推进。全面发挥国债资金拉动作用。积极落实“两重”“两新”政策,预计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81亿元,有力带动投资、促进消费回暖。有效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五年减税降费超300亿元,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切实为经营主体增活力、添动力、提信心。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市财政局牵头研究制定《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十条措施》,政府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7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6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时期的3.8倍和7.8倍,有力支持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我市坚持保重点、抓关键,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中央、省市重大部署落地落实。支持协同发展实现突破。投入资金超700亿元,助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配套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我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支持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投入资金近30亿元,支持唱响“三全一上”主旋律,全力培育“2+5+27”产业体系,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投入资金超30亿元,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万家,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投入资金超300亿元,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乡村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五年来,我市坚持促均衡、强普惠,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研究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十条要求》,勤俭办一切事业,压减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2627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9%,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五年来,我市坚持破藩篱、激活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打造预算绩效管理“廊坊模式”。先后制定实施涵盖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的制度办法23项,搭建起“五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我市绩效改革荣膺省法治政府单项创建示范项目殊荣。持续深化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科技等11个领域,推动市与市管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趋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市以下财政体制。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落实为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绿色采购、采购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特别是全面推行“双盲”评审,专家盲抽率、技术标盲评率、分散评标率全部达100%,并在全省率先实施评审专家评分公示制度,全面落实远程异地评审,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部署,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