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让中华文化“美美与共”


  •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击

      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件关涉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一个创新、开放、包容而富有思想深度的现代中国形象的大事。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要避免“内热外冷”,三要坚持久久为功

      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要部署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一项基于文化主体性、现代转化力、有效传播力和人类共同价值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时代呼唤:以文化影响力匹配大国综合国力

      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既是一种根植深厚文化沃土、坚守文化主体性,富有相当魅力、感召力和认同度的文化,又是一种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赋能其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的文化,还是一种能够引发“情感和价值共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美美与共”“心向往之”的文化。简言之,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既能根植于文化主体性,坚守自身民族本色,又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与全人类的情感连接点和价值共同点。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尚未与之完全匹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必须在文化上有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影响力。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凝聚民族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对外,既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又有助于参与全球文明对话,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件关涉在全球范围内重塑一个创新、开放、包容而富有思想深度的现代中国形象的大事。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防止“文化保守主义”和盲目排外。二要避免“内热外冷”,国内火爆的文化现象,需要找到能引发国际共鸣的转换器,不能自娱自乐。三要坚持久久为功,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战略定力,既要深谋远虑,又要坚持不懈。

    四力并举: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策略路径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欲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需要四力并举。

      固本培元,发挥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力量。文化主体力源自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守文化主体性,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深耕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梳理和阐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好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导向和文化传统,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记录和艺术化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促进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高度契合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拥抱时代,强化中华文化现代转化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深入,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呈现形式日益多元。从《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热销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突破,从《流浪地球》的硬核科幻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远行,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文化交流新图景正在展开。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加强对文化的科技赋能和创新表达方式,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为文化表达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推动如数字敦煌、文创IP、国风舞蹈等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出圈,又要加强产业支撑,打造文化精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影、游戏、网文、设计等文化产业。

      精准施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首先要创新媒体话语体系,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多运用民间交往、人文交流、智库对话等非官方渠道向世界宣传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构建多元平台,拓展传播矩阵,在用好主流媒体的同时,善用海外社交媒体,鼓励和支持中国网络文学、影视剧等通过商业平台出海;最后要培育传播人才,支持汉学家、翻译家、留学生、出境游客等成为中华文化的自觉传播者。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加快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胸怀天下,汇聚价值共识力。发展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胸怀天下,聚焦共同议题,在气候变化、反恐维稳、贫困治理、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阐释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实践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扩大价值共识力。要积极运用自身实践经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如全球文明倡议中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破解“文明冲突论”提供了东方智慧,在全球议程设置中逐渐展现出价值共识力。要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化霸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执笔:林伯海,西南交通大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3VRC058)的阶段性成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