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施策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吉林省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打造绿色玉米、水稻生产基地。从保护黑土地到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再到鲜食玉米、绿色大米等食品加工,各地形成黑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循环和“粮头食尾”的现代化大农业,打造黑土地上的“绿色粮仓”。

今年,吉林各地许多种粮农民收获比往年更高的产量,这既得益于松辽平原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更离不开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的科学探索。吉林因地制宜实施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黑土地保护路径,推广应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等10大黑土地保护模式,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超4000万亩,基本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

“十四五”期间,吉林省耕地平均耕层厚度增厚0.68厘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每公斤提升1.44克,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在梨树县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里,厚厚的秸秆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层被子。种粮大户杨青魁说,今年部分地块偏旱,有了秸秆覆盖,相当于增加了一场40毫米的降水,玉米抗旱性明显增强。如今,这个覆盖17个乡镇的200余个村、8万余户农户的玉米生产基地,实现年产玉米超过10亿斤。

造良田,推良技。吉林省各地产粮大县正积极扩大绿色玉米、水稻、花生等粮油作物种植,全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余个,覆盖400余万亩耕地。

在德惠市岔路口镇的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内,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稻田为鱼、蟹提供栖息地,它们的排泄物又成为天然肥料,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逐年减少。通过稻渔综合种养,种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绿色水稻,高品质的大米供不应求。

从蟹田米、虾田米,到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岔路口镇大米最高卖到十几元一斤,带动上百户稻农增收。如今,德惠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10余万亩,覆盖当地14个乡镇。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吉林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利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政策,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理念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四平市明飞全民种植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发酵了3000立方米粪肥。“每公顷土地施用20立方米粪肥,化肥少用700斤的同时,还能增产2000斤玉米,种粮效益明显提高。”当地合作社理事长刘爱明说。

稻蟹综合种养、粪肥还田等模式的推广,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面貌,开启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据介绍,吉林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0%,化肥施用量比十年前减少10余万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超百万亩。

在位于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说,4条生产线,每天最大产能可达30万袋,每年有超过1亿穗玉米从这里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绿色生产理念正不断助力产业链条延伸,推动粮食产业走向现代化大农业的同时,通过联农带农促进农民增收。

在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吉林省金裕米业有限公司的“稻花香2号”绿色水稻经过除杂、磨米、色选等工序被加工成大米。“我们与150余户稻农合作,年加工绿色水稻4000吨。”企业负责人崔玉清说。

绿色农业激发发展新动能。松原市打造120万亩的“查干湖大米生态群落保护区”,15家大米加工企业组成“联盟”,带动上千户稻农走上品牌化经营之路;四平市正开展万亩高蛋白玉米产业化示范,探索玉米产业全产业链增收的新模式……

如今,吉林以玉米、水稻等优势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其中,吉林鲜食玉米产业从无到有,实现年销售达30亿穗,远销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吉林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十年前的9亿斤增加到26亿斤。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40%为农产品加工企业。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