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初2023级3班 谢彦辰
正午的暖阳穿过冬日的寂冷,在姥爷布满皱纹的手掌上跳跃。那双揉捏着面团的手,仿佛在弹奏一首无声的歌谣,案板上的白面簌簌落下,像极了故乡初冬的细雪。“冬至大如年,饺子赛金丹”,姥爷总爱用这句老话开启我们的春节序章。那时的我不懂,为何寻常的面团在他手中总能幻化成晶莹的元宝。
姥爷的擀面杖是祖上传下的枣木物件,暗红的纹路里沉淀着百年光阴。他揉面的手势颇有古意,掌心虚握成太极的弧度。北方的冬月总是浸着寒气,可厨房里永远蒸腾着白茫茫的雾气,氤氲出诗意。案板上次第排列的面剂子,恰似《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汤中牢丸”,在时光长河里浮沉了千年。
儿时,我总爱趴在灶台边,看姥爷将面皮旋成满月。他的指节因常年劳作变得粗大,可捏合饺褶时却灵巧如绣娘。包好的饺子要摆成八卦阵,姥爷说这是让福气生生不息的阵法。白菜猪肉馅里总要埋枚铜钱,“这是老辈人说的‘纳福’,”姥姥边搅馅边念叨,“吃到的人来年定有好事。”
12 岁那年除夕,我执意要学包饺子。姥爷握着我的手教我捏褶,可面皮总在掌心开裂。“莫急”,他蘸着面粉在我额头轻点,“包饺子如做人,心要静,手要稳。”突然想起古人说的“旋切细料,慢火熬汤”,原来食物的真味,都在时光的慢炖里。那年我包的饺子歪歪扭扭,却在沸水中翻滚出别样的圆满。
去年返乡,发现姥爷揉面时总要停下歇息。他坐在藤椅里看我擀皮,忽然说起旧事:“这手艺是我跟着你太姥爷走西口时学的,那年月包顿饺子就是过年。”暮色透过雕花窗棂,在老人银白的发间流淌。我望着墙上的老黄历,惊觉那些被我们称作“老规矩”的民俗,原是祖先用生命焐热的东西。
今岁过年,我在成都家里和面。窗外的霓虹替代了故乡的炊烟,可当手指触到温润的面团,耳边又响起姥爷的叮嘱:“面要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蒸汽升腾的刹那,忽然懂得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的深意。那些被岁月腌渍的旧俗,何尝不是写给时光的情书?此刻案板上的饺子,正以古老的形状,讲述着永不褪色的团圆。而我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把祖辈眼里的星辰大海,都包进这一掌之握的乡愁里。
评语
这篇作文以包饺子这一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情感细腻且主题深刻。开篇营造出温馨氛围,引出主题。文中对姥爷包饺子的动作、工具、习俗等描写细致入微,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通过“我”学包饺子、姥爷讲述手艺传承等情节,自然传达出包饺子所蕴含的做人道理以及传承的意义。结尾处由包饺子联想到传承与乡愁,升华主题,表达出对传统民俗的珍视与对传承的深刻理解。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指导教师: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