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聚焦橄榄型分配格局 “提低扩中”缩小收入差距


  证券时报记者 秦燕玲

  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到,要“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计划,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创收机会和条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力度、稳定现有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等措施或路径,实现“提低”“扩中”,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消费长期增长要靠收入增加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为今年来月度增速首次回落到3%以下。

  李实指出,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力点在于解决消费需求问题。去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提振消费的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但长期来看,还是应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振消费。

  “一般而言,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是基本同步的。当收入增长时,消费就上去了。短期刺激政策要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是很难做到的。”李实称。

  事实上,今年初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首先强调的即是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要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等举措增收减负,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建议》提到,要“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这一表述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李实认为,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具体举措可分为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创收机会和条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力度三大方面。

  李实通过分解1988年至2018年的工资差距数据指出,1988年,教育学历对工资差距基尼系数的解释力度为2%;到2018年,这一数据增加至18.34%,体现出学历差距对于工资分配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增加收入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对现有劳动力进行培训,经过再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增加工作经验、提高技能,增加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能要放在他们(低收入人群)的下一代身上。”李实认为,未来要加大对教育投资,更加向低收入人群倾斜,缩小教育机会差距;同时,教育投资要从婴幼儿抓起,加大对婴儿喂养、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共投资。李实还建议实施针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儿童营养补贴方案、实施儿童的免费体检和免费医疗政策、实施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特殊补贴等。

  事实上,这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学者建言培育新人口红利的重要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在《“育苗”经济学 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事实与建议》一文中就指出,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仍是人口红利,但将是一种新的人口红利,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本培养带来的人口质量红利或人才红利。

  具体来看,蔡昉认为,在越早的年龄阶段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越高,总回报率也最高,并且其中更多由社会回报率构成。哪些事业的社会回报率更高,就意味着这些事业应该由政府来埋单,应该以公共财政支出对其进行倾斜投资。对儿童早期发展投资的社会回报率最高,政府应承担儿童早期发展的支出责任、主导各种发展项目。

  李实表示,要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还需要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创收机会和条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力度。具体举措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低保救助的覆盖面和救助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障待遇水平等。

  为现有中等收入人群“减负”

  《建议》还提出未来五年要“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也即“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南开大学教授陈宗胜近日撰文指出,在橄榄型分配格局中,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大致围绕在中等水平或平均水平附近,这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比较大,所体现的收入分配差别和不平等程度较低。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使分配格局向橄榄型转变,能够直接改善一个经济体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情况。正因如此,橄榄型分配格局通常被视为较为理想的分配格局,世界各国大都把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社会政策的追求目标。

  李实认为,要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主要有三条路径:稳定现有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识别和瞄准中等收入的潜力人群、产业升级与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具体来看,首先要稳定处于中等收入(下限)标准附近的大量中等收入人群。“他们大多工作于个体或私营企业等私有部门,他们的就业和收入存在很大不稳定性,他们享受不到像城市居民那样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未来生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李实指出,要通过减负来稳定这类中等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等方面要增加公共投入,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支出负担,从而保障其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同时,李实指出,在实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战略中,应该识别那些低收入人群中最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者的人群,并对这一人群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特别关注的是农民工群体,他们是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来源。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他们中的一部分也是潜在的中等收入人群。”李实称。

  李实还强调,在绝对标准下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主要是靠两方面:一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创造出更多高工资和高收入工作岗位;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和发展能力,有能力承担高劳动生产率、高工资工作岗位。总之,需要高质量经济发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