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挥文博事业力量,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鲜活历史,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对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1月14日,全国政协召开“发挥文博事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周协商座谈会,与会政协委员与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展开深入协商,就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文博场馆培根铸魂作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激发活力提升能力
更好发挥文博场馆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为筹备此次会议,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委员赴云南省开展专题调研,在北京走访文博单位,并结合其他调研广泛了解和研究各方面情况。”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蒋建国介绍,委员们在调研座谈中深刻认识到,文博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的载体、“有感”的媒介、“有效”的传播。
同时,调研组也看到,文博领域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系统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加快构建中国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主知识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史哲学理支撑。”蒋建国表示,要纠正厚古薄今的现象,打通古今,重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和红色文博资源,讲好现代、当代特别是新时代的故事,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阐释重点放在讲清楚“五个共同”“五个维度”上。要进一步丰富展览类型和展陈方式,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AI等技术,用更鲜活、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和教育。要抓好顶层设计,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部署,做到上下贯通、协同发力。
“文博事业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认为,为进一步激活文博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巨大潜能,应通过文字、造物、行为方式,构建“三维一体”的叙事体系。
吴为山建议,应深化对文字演变的研究,探寻共同记忆,助力说明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基因。对造物的研究,要从“器”上升到“道”,揭示其背后蕴藏的共同文化密码,体现共同的创造性与创造的共同性。加强对行为方式中共同体因素的研究,制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方式活态传承计划”,支持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建立展示多民族生活方式的数字博物馆和虚拟体验平台,让宝贵的文化基因得以延续和弘扬。
在漫长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建设了包括宝岛台湾在内的祖国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
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重庆市委会主委王昱看来,当前两岸文博交流的覆盖面还不广,融合发展程度还不高,推动两岸文博事业发展交流的意识不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台阵地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以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强化工作评价,提升交流质效。”王昱建议,相关部门鼓励建立港澳台同胞研习绿色通道,支持两岸文博机构开展常态化学术交流和专业合作。以抗战、光复文博为重点加强工作统筹,构筑两岸共有精神家园。以建立两岸共同市场为目标加大制度供给,完善落地机制,引导两岸文博机构合作参与涉台文学创作与影视作品拍摄,拓展文博事业空间,共享市场红利。
“文博场所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表示,当前文博机构在引导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强化社会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应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陈玉玲建议,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教育的指导意见》,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定位。推动资源下沉延伸,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服务网络。修订《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引导博物馆更加重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
活化利用文博资源
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休闲,文博场馆成为广大公众的首选之地。每到节假日,文博场馆里总是人山人海,观众络绎不绝。
“基层文博单位作为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承担着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职能,是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原副主任们发延表示,基层文博单位直接面向广大基层各族群众,更可触及、更接地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独特作用。
在调研中,们发延了解到基层文博领域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仍存在陈列展览共同性主线不突出、叙事模板化、与年轻受众需求脱节等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统筹指导基层博物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章节进行系统性梳理,深化内容挖掘,让叙事根基更厚实,群众看得更懂、共鸣更深。”们发延表示,要鼓励支持中华民族通史、交往交流交融史、百科全书等研究成果向基层文博叙事的转换工作,强化基层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强对基层中小型、民族地区博物馆资源和人才支持。统筹指导基层博物馆,大力创新传播形式,以青年人的方式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鼓励基层文博机构开展跨界合作,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让青少年在消费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共同体教育。
作为革命和建设热土,辽宁建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博场馆。
在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委统战部部长隋青看来,运用红色文博资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还存在认知不够、行动缺位,机制不全、效能受限等困难。
隋青建议,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国家“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与实施路径,从顶层设计上强化文博事业单位思想认识、激发行动自觉。建立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全国统一的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并推动数据库向全国文博单位开放共享。相关部门深化跨部门工作协同,推出一批兼具红色文化内涵与“铸牢”体验感的主题文旅产品,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构建“文博﹢铸牢”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选拔激励机制。
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在西藏,很多寺庙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与祖国的血肉联系,留存了大量文物。当前,西藏寺庙文物价值发挥仍存在明显短板。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边巴拉姆建议,相关部门制定西藏寺庙文物历史叙事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寺庙宣传内容审核核心。建立寺庙文物数字化档案,重点收录佐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信息。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寺庙的普及应用,强化正确历史叙事的普及传播。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健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的工作体系,形成挖掘寺庙文物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合力。
除了公办博物馆外,截至2024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2345家,2024年共举办展览1万余个,教育活动56万余场次,接待观众超11亿人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虽然非国有博物馆近年来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主题导向不鲜明,共同体意识表达薄弱等诸多瓶颈。
“要加强价值引领与传播推广,将非国有博物馆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成都支部主委潘裕萍建议,推动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铸牢年轻一代的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导向与资源赋能,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行业支持与发展保障体系,推动建立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协作共建机制。
融合创新保护文脉
展现中华文明时代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关系文脉传承、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认为,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和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借助数字技术,让一些古建、文物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汇聚‘云端’,能够将‘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以更直观、便捷、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让各民族观众在欣赏文物、品味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因此,王旭东认为,当前,着力建设一个国家级、综合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专题文物资源数据库,尤为迫切和必要。他建议,有关部委设立专项,充分整合故宫、敦煌等多方实践经验与区域资源优势,组建团队,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与资源共享标准,优化数据标注、储存、检索、分析及关联功能;培育一批兼具民族语言能力、文博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强有力的系统资源支撑与技术平台保障。
“数字化能将新疆的遗址转化为‘可走向世界的移动文化大使’。”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海尼扎提·托呼提在新疆调研发现,不仅存在许多文博资源的共同性价值未能充分“活化”、影响文化传播问题,还有一些基层文博场馆使用同样的“标准件”讲述历史,导致本地独有的、能证明“我们如何具体成为一家人”的鲜活故事被湮没。
海尼扎提·托呼提建议,出台《文博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全球传播指引》,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并将数字成果系统性地推向国际平台。由相关部门提供“分层分类”的叙事指导,为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提供精细化指引。相关部门联合设立“中华文明数字活化”重点专项,建立共同体文化的数字基因库。
来自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哈尼梯田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民族歌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文旅讲好家乡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杨钰尼认为,应建立“共同体导向”阐释体系,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活态文博资源叙事指导大纲》,明确要求民族文化展示必须突出“五个共同”。建立“文博资源下沉”帮扶机制,打造“文博﹢文旅﹢教育”融合项目,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旅线路指南》,推动“活态遗产﹢红色资源﹢演艺精品﹢研学教育”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文博事业已从专业研究的1.0阶段,迈入官方主导、主流媒体传播的2.0阶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当下重要课题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推动文博事业向3.0阶段的跨越。”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意外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敏婕表示,这一跨越就是通过新媒体将“五个共同”宏大叙事转化为引起网民共鸣的日常表达,打通从专业到大众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吴敏婕建议,重视并发挥新媒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中的作用与优势,用故事化表达,让观众从文物中感受到曾发生的巨大的人口流动、文化交融和经济共生,从而形成对“共同体”的直观认知。同时,建议相关部委给予有力支持,为新媒体创作注入源头活水,构建官方叙事体系,确保传播方向正确,扩大传播影响力。此外,要鼓励海外华侨华人在海外新媒体平台上分享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人民政协报》2025年11月15日01版 记者 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