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11.8-11.14)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举办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在浙江乌镇举办。论坛聚焦“赋能文明记忆,共享数字未来——共探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径”主题,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前沿理念、技术应用与全球协作展开深入交流。与会学者分别从政策导向、国际经验、技术实践、机构协作、公益力量等不同维度发表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环节,10位嘉宾代表围绕“共建共享——探索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全球协作机制”“技术无界——数字创新赋能全球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两个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2025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四川成都举办

11月10日至14日,2025年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培训班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享、现场观摩、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文博、新闻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何以中国”读懂中国、新闻发布工作实务、新时代文物工作国际传播的使命与实践、采编工作中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践、构建新舆论格局下的文化主体性等内容进行授课。

北京

北京文博发展智库换届工作会暨智库研讨会召开

11月10日,北京文博发展智库换届工作会暨智库研讨会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召开,151名专家受聘加入本届智库。智库专家组设置文物保护、考古、博物馆及综合类等四个专业委员会,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中轴线专项委员会。相较第一届,本届专家人数大幅增加,行业领导和中青年人才比例提升,专业领域和单位类型覆盖范围更宽。依照智库章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重点工作需求,智库专家将实施动态增补。

《电影类博物馆藏品入藏及定级标准》发布

11月11日,由博物馆牵头制定的《电影类博物馆藏品入藏及定级标准》发布。其内容包括电影类博物馆藏品分类入藏标准、定级标准及定级标准实施细则,着眼于电影创作、生产、发行的全过程,将电影藏品分为剧本、手稿、器材等15大类并分别明确鉴定标准,首次明确国内电影类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护、利用等工作规范,为全国电影类博物馆藏品资源共享、学术研究、展览活动、公共教育等业务开展提供标准化依据。

山西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晋南考古基地在垣曲揭牌

11月13日至1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晋南考古基地揭牌仪式暨“冶铸中华”学术研讨会在垣曲县举办。晋南考古基地的建立及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将深化晋南地区文明探源,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冶铸中华:冶金技术与产业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开题会议上,专家学者围绕夏商周冶金考古研究、东周和秦汉冶金考古研究、晋南地区冶金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等课题建言献策。

内蒙古

内蒙古红山文化研究联盟成立

11月10日,内蒙古红山文化研究联盟大会在赤峰市召开,宣布内蒙古红山文化研究联盟成立。联盟宣言明确,将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合作平台,并规划了统筹保护力量、深化联合研究、推动活态传承、促进交流互鉴四大核心使命。未来将通过平台化运作,推动考古研究、遗产保护和公众教育等工作,为红山文化的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注入新动力。研讨环节,多位专家围绕联盟主要任务、工作目标及“十五五”期间红山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考古研究方向建言献策。

黑龙江

大兴安岭地区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80余处

11月8日,“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术研讨论证会”在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召开。本次流域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大兴安岭地区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80余处,拓展了对区域史前文化遗存分布与内涵的认知,为构建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与会学者分别就大兴安岭地区历史价值与学术研究意义、地区旧石器“考古中国”项目进展、数智时代文化遗产可视化建设成果分享等议题作专题报告。

浙江

第三届浙江省文物安全志愿者消防技能大比武在绍兴举办

近日,第三届浙江省文物安全志愿者消防技能大比武在浙江绍兴举办。大比武以“理论笔试+现场检查+应急实操”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设文物建筑组、博物馆组两个组别,包含“防火检查、一人两盘水带连接操、30米油桶灭火操、45米出2支水枪操”等比赛项目。比赛期间,覆盖省级和松阳等试点县(市、区)的全省文物安全数智监管服务平台(一期)启用试运行,为文物安全贡献数智力量。

江西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8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研究与汉代区域文化等课题,展开深入学术探讨交流,集中展示了海昏侯国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以来国内汉代区域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海昏侯国遗址的出土文物与汉代区域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拓宽了对汉代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的认知。这些成果为遗址的后续研究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汉代大遗址“考古先行”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科学范式。

山东

山东省历史建筑保护新规下月起施行

11月1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6章、34条,着力解决山东省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不规范、保护管理程序不完善、活化利用规定不具体等问题。覆盖了从历史建筑的调查认定、预先保护、规划编制,到修缮维护、活化利用、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的完整链条,形成管理闭环,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山东水下文物保护区调整更新

近日,山东省调整其位于威远湾的唯一一处水下文物保护区范围,将“来远”舰遗址、“靖远”舰遗址纳入其中,更名为“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本次调整不仅扩大了保护区范围,更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即在水下文物保护区内,禁止进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捞、爆破、建设工程等活动。至此,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威海湾发现的3艘甲午沉舰遗址,全部纳入水下文物保护区范围。

湖北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11月8日,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2025年年会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云梦举行。此次活动聚焦云梦睡虎地秦简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共襄传承创新之举,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与会学者在战国秦汉简牍研讨会、简牍文化展示和传播研讨会、云梦睡虎地简牍法学研讨会等分会场进行交流与讨论。

湖南

湖南简牍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8日,“2025湖南简牍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旨在汇聚学界智慧,共同推动简牍文化的整理、研究与活化利用。主旨发言环节,九位学者围绕战国至西晋多批湖南简牍展开探讨,主题聚焦于古代国家的治理体系与行政运作及简牍新材料的重要发现。分组报告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文本与字词考释、制度与行政研究、社会与生活史视角的新探索等内容进行交流。

海南

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研讨会召开

近日,发掘团队在海南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现场研讨会上首次对外披露,考古人员在落笔洞遗址发现一座史前墓葬,距今约1.3万至1.2万年,是目前海南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墓主为一幼年个体,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头部与腰部出土有织纹螺装饰品,为研究海南岛史前文化习俗以及与东南亚地区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材料。目前,落笔洞遗址的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后续将重点开展遗址年代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综合交叉研究,全面揭示落笔洞遗址的文化内涵,为海南史前考古、落笔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工作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四川

中外专家在蓉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11月14日,一场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汇聚国内外多位文化遗产及考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立足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围绕“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地的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等议题展开,通过主旨发言、案例分享等形式,共探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陕西

榆林地区发现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573座

11月11日,陕西省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公布“榆林地区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专项考古调查”成果。据介绍,本次考古调查历时6年,共发现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聚落遗址。其年代始于仰韶晚期,终于商周之际,即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延续了约1800年。这些史前石城大多沿河流两岸分布,往往多座城址聚集为一组,周边分布着大量无石城墙的普通聚落,显示出明显的组群关系。本次调查为全面了解中国北方地带史前城址的起源、发展、传播、演变提供了全新的信息。

古DNA测序发现秦始皇祖母陵墓出土的长臂猿为灭绝新物种

近日,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的国际团队在国际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公布其近期对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墓考古研究的成果。该团队通过古DNA测序技术发现,夏太后陵墓中出土的长臂猿系新物种,属于冠长臂猿属。此前,中英科学家通过形态学研究后认为其为长臂猿一新属、新种,已经灭绝,并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此次发表的论文更正了此前的研究结果,确认帝国君子长臂猿并不是一个新属,而是冠长臂猿属的一个新物种。

青海

尖扎县如什其遗址考古发掘有新发现

11月9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尖扎县如什其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为配合西成铁路建设项目建设,今年5月至10月,考古队在如什其遗址发掘各类遗迹459处,出土文物1000余件(套)和大量动植物遗存。该遗址是青海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齐家文化遗址。此次发掘证明群尖盆地是黄河上游地区早期人类集中活动的重要区域,为进一步理清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文化沿黄河流域的迁徙与发展轨迹提供了关键支撑。

新疆

“十五五”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策略座谈会在新疆沙雅县举办

11月13日,“十五五”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策略座谈会在新疆沙雅县举办。会议围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推广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总结了“十四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并结合北京中轴线、敦煌数字化保护、新疆考古遗址等典型案例,探讨“十五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方向与实施路径。座谈会期间,与会专家还就“十五五”期间新疆需重点突破的多领域课题开展讨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