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秋日的奉贤南桥镇江海村,稻浪翻金,芦花摇曳。田间地座落着几座银白色的“魔方”,镜面折射着天光云影,芦苇丛中竹筏轻浮,翠绿的网球场中央,稻草编织的“麦浪”随风起伏,一束“铃兰”贴着湛蓝的天壁绽放——这些场景并非都市美术馆的巡展,而是“摩登田野2025新海派乡村艺术节”的现场。
作为上海美术学院与奉贤区、南桥镇联合打造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今年是“摩登田野”品牌走过的第四年,也是其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转型之年。从最初的在地美育实践,到如今中外十大艺术院校共创的“田野魔方”,这场艺术与乡村的对话,正试图以更轻盈、更开放的方式,推动乡村更新与文化振兴,探索城乡文化艺术要素流动的“流量入口”。

艺术与乡村轻盈共舞
走进江海村,十件姿态各异的艺术装置散落田间,与周遭的稻田、岛屿、草地相映成趣,串联起 "自然野趣・庭院风情・浪漫小岛" 三大主题。
法国南特设计学院的《铃兰》最是吸睛 —— 绿草丛间,底部的镜面将天光与草影交织,流动的光线让这朵象征法国春日的花,在江南田野里生出 "脆弱与坚韧并存" 的诗意。
绿茵网球场上的铃兰艺术装置。沈思怡 摄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芦影・共生》则更具互动性,该作品以奉贤珍稀鸟类震旦鸦雀及其赖以生存的芦苇湿地为灵感,通过竹筏与芦苇构建漂浮生态装置,呼吁公众关注湿地保护。游客可划着皮划艇为鸟类补给食物,带走印着湿地保护知识的生态纸袋上。“玩的时候还能学东西,孩子很喜欢。”来自市区的游客李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是“摩登田野”品牌新三年计划的开局,关键词是“国际化”。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项目发起人程雪松说,相较于往年以国内艺术院校为主的参与阵容,今年“摩登田野”首次邀请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日本大阪艺术大学三所国际院校加入,与清华美院、广州美院、四川美院等国内七所院校共同构建“3×3×3田野魔方”创作板块。“我们希望通过国际院校的参与,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多样性,也让本土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与全球艺术对话。”程雪松说。
除了国际视角的注入,本次乡村艺术节的展示方式也更注重“细水长流”。据了解,往年装置多是一次性展出,且多集中于田野艺廊一个空间中,今年则是沿南庄路分布在草地、稻田、蔬菜地间,形成一条游客沿着公路就能打卡的“艺术走廊”,既不破坏乡村风貌,又能让艺术融入日常。

其实,在大部分语境下,“艺术”与“乡村”两者并非是彼此关联度高的元素,甚至有时还会面临“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强行跨界‘”的质疑。
江海村村干部缪翊杰也坦言,在“摩登乡野”举办的最初两年,村民对田间突然出现的雕塑、装置曾感到“不实用”“不理解”,甚至觉得与乡村气质不搭,认为这是“城里人的一厢情愿”。
“在他们看来,这些装置似乎无法为乡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缪翊杰说,随着活动连续举办,主办方也更加注重艺术装置在乡村的长期留存与“共生”价值,从而打造兼具美观和实用价值的艺术装置,在点缀乡村的同时,也为村民日常生活与劳作带来便利。
田野艺廊展示空间。沈思怡 摄催化人气与产业“双丰收”
“一个品牌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流量入口。”在程雪松看来,艺术不仅是点缀,更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江海村村书记顾春峰对此深有感触:“四年来,‘摩登田野’不仅为江海村带来人气,更逐步推动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 ”
顾春峰告诉记者,除了艺术装置外,今年艺术节还创新融入了许多活动,如无人机表演、灯光秀、稻田时装秀、乡村特色集市、田野音乐会、咖啡文化节等,让艺术成为推动乡村文旅商体展农联动发展的“流量入口”。据悉,仅周末两日,乡村市集单日销售额突破3万元,在其周边,江海村的露营基地、陶艺工作室、户外网球场等商户也迎来大客流。
摩登乡野乡村市集。沈思怡 摄“除了艺术润乡,我们的另一重目标是推动产业变现,让摩登田野从‘聚人气’向‘促长效’转变。”顾春峰介绍,目前江海村正规划民宿集群、文创中心等项目,希望借助艺术节IP,让城乡之间的文化艺术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从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与青年创业者入驻。
“摩登田野不仅带来了游客,更让青年和企业看到了乡村的潜力。” 顾春峰举例,在“摩登田野”首届艺术节之后,上大美院雕塑系一位奉贤籍毕业生就决定返乡创业,在江海村开设了雕塑工作室,带村民孩子做陶艺。“前两年村民觉得艺术‘不实用’,但现在看到有人回来创业,有人靠市集赚钱,甚至自家的蔬果也能在艺术节期间卖给游客,大家的态度就转变了,从接受走向期待。”
田野艺廊展示空间。沈思怡 摄据悉,“摩登田野2025新海派乡村艺术节”已于11月16日开幕,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底,后续还将推出乡村美育共建成果展、南桥镇“小小陶艺家”获奖作品展、非遗美育课程等项目。
原标题:《把艺术展开进乡村,究竟是不是“城里人的一厢情愿”?》
栏目主编:黄勇娣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