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11月15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贯彻实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围绕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战略意义、关键领域及改革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发展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一是为了落实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二是希望能够推动新修订的《条例》能够落地实施,意义非常重大。”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刘志阳说。记者注意到,这场论坛大咖云集,各路专家学者及政界人士分享了对中国自贸区未来发展研究的真知灼见。
陈彦峰发言。上海财经大学供图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陈彦峰长期参与上海改革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在自贸区规划布局、制度集成改革等方面,有比较系统的研究。他介绍,目前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拓展和产业发展,特别是2023年以来,上海推动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从2013版190条缩减到27条,率先建设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全国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础性模板。
值得一提的是,自贸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激发科技人才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陆续在上海自贸区落地,自贸区还连续举办7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设立运营规模达200亿元临港科创母基金。这里率先试点开展了服务业扩大开放举措,落地我国首批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项目,率先建立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联合监管禁止,实现了全国首例CAR-T细胞治疗跨境运输和治疗境外病人,区域内外资企业获批开展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和治疗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试点业务。
它还变成了“国际人才高地”,签发全国首张电子口岸签证,实施全球引才伙伴企业,浦东新区获批承接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首发权,成为全国首个承接子业务的市辖区。制定发布浦东新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定证书的认可清单,浦东新区境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紧缺清单等。
他介绍,下一步上海自贸试验区会争取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开展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不断发展贸易新业态,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继续试点外资班轮公司沿海捎带业务,推动国际航行船舶燃料保税加注业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等。此外还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联合各方,聚焦前沿性、基础性领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承担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改革任务。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海关原关长、上海市政协常委、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院长高融昆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讲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融昆原本是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者,现成为了专家和研究人员。
高融昆发言。上海财经大学供图“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要封关运作,从上海2013年9月份建立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中间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高融昆说,上海的探索实际上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基础模板。
他特别指出,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美国自由贸易区《京都公约》定义的“自由区”并不相同。后者对自由区的定义是“境内关外”,在这个区域里,关税不征、免于海关常规管理,“它的目的就是要把这块区域和国内市场做一个区分,往往用围网,或者隔离的区域”。但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除投资贸易便利化外还有金融自由化、政府职能、监管制度、营商环境等一系列目标和功能,从一开始就赋予它更加复杂的功能。因此,高融昆认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性质和任务远远超过国际意义上的自由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和范畴。
那么,海南自贸港终极目标是不是就是建成香港、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港呢?高融昆说,自己和研究团队反复到香港和新加坡考察,最终的答案是“不是”,“香港是传统国际自由贸易港,它是单独关税地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科技文化基础跟内地,包括海南建的自贸港差异非常大。新加坡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模式、国家目标也与我们不一样。”高融昆说,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不可能以香港或者新加坡自贸港作为终极的目标。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以后,海南自贸港是不是会成为全国22个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方向?答案也不是。“我们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主要目标是促进海南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融昆说,海南区位在南海,链接和印度洋,承担着经略南海、扼守两洋战略要冲的战略布局,“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是目的,但是经济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我们其次要考虑的问题,和上海的要求和其他地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他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中的“三区一中心”定位,也不是其他自贸试验区的未来方向。“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听起来跟我们原来建上海自由贸易区差不多,但是还有两条全岛免税——出岛免税、离岛每人还有10万块钱的免税额;在当地进行加工有一个增值免税的政策。”高融昆说,其实仔细分析,海南自贸港除两条“全岛免税”政策外,大多数政策制度模式是从上海经验嫁接位移过去的,“海南能做多大,取决于下一步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海南自贸港不是我国20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更不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融昆还预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今后的着力方向。“以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为主轴,向外塑造与向内改革,双向奔赴形成合力,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高融昆说,在“向外塑造”方面,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了主动营造国际环境、塑造国际发展空间的一些条件,在“向内改革”问题上,自贸试验区、自贸港要到各类高标准开放平台上去建设,“要找准突破点和发力点,勇闯改革深水区”。
他认为,放松管制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所要求的数字跨境流动、政府补贴、竞争中性、产能过剩、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边境后’规则领域,是我们原来对接国际经贸高标准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向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毫无疑问我们要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