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戏曲电影《双蝶扇》获金鸡奖,年轻团队如何打造国风审美


2025年11月15日,厦门海峡大剧院内星光璀璨。

第38届金鸡奖出炉,当宣布闽剧电影《双蝶扇》荣获“最佳戏曲片”大奖时,全场响起了掌声。

主演周虹上台领奖

该剧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摄制,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出品的“八闽戏曲电影工程”重点作品。不久前,该剧曾入围第二十一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

《双蝶扇》改编自同名经典闽剧,由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周虹,及陈洪翔、江忠岩领衔主演,讲述了少女林梦卿和书生陈子霖、乡绅吴玉山三人的命运纠葛,以及他们在面对各自最痛苦、最不堪的人生境遇时,所经历的道德考验和作出的情感抉择。

近年来,我国地方戏曲都以各种方式“突围”,获取年轻人的喜欢。比如2021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成功出圈,被视为戏曲电影的大胆试验。

《双蝶扇》亦是传统戏曲借助电影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该剧以其独特的文化自觉与美学追求,在戏曲与电影的跨界结合中,找到了一条既守正又创新的艺术路径。

“创作与剧种艺术特征吻合的剧目,对地方剧种编剧至关重要。”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编导室主任、《双蝶扇》编剧王羚在创作随笔中坦言称,他敏锐地捕捉到闽剧发展史上“儒林戏”这一典雅支脉的特质,有意“收拾起‘儒林’的残遗旧绪”,使作品既区别于市井题材的活泼诙谐,又超越常规才子佳人戏的套路化叙事。

为何《双蝶扇》能获得年轻观众的认可,并能夺得金鸡奖的“最佳戏曲片”呢?这背后有哪些富有价值的创新呢?

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现场。本文图片均为福建广播影视集团 提供(除署名外)

戏曲美学与电影语言的“深情相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看完《双蝶扇》后,对该剧的评价是:“有着可贵的文化自觉”。

首先,故事架构设定已不完全服从于传统戏曲。

作为编剧的王羚把传统伦理观与现代人文关怀相结合,让一段古代传奇焕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光辉。

从影片故事情节上,讲述少女林梦卿与书生陈子霖自幼两情相倾,孰料婚期临近时,陈子霖因涉命案被官府羁押。林父母瞒下真相,将女儿易嫁给当地乡绅吴玉山。这个看似俗套的开场,却因编剧对人物命运的独特处理而焕发新意。三个善良的人因命运的捉弄而陷入情感漩涡,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抉择,却又都在为他人着想。这种“好人与好人的矛盾”的设置,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仲呈祥称,这种自觉体现在故事内核的建构上——剧中没有惯常的反派角色,而是通过林梦卿、陈子霖、吴玉山三个善良人物间的阴差阳错,展现“好人与好人的矛盾”。正如剧中林梦卿在命运捉弄下从“姻亲有错,腹婴何辜”的母性觉醒,到最终理解“成全”真谛的心路历程。

“《双蝶扇》不仅只是一个剧本或一个剧目的意义,它也是闽剧传统‘儒林’艺术风格的最实际载体。”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称,该剧主动收拾起“儒林”的残遗旧绪,在风格形貌上不至于与其他剧种“同化”或剧种自我的风格“异化”,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正是其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

其次,是把戏曲美学和电影语言巧妙结合。把舞台剧转化为电影,绝非简单的影像记录。《双蝶扇》导演江涛带领团队进行了一场大胆的美学实验。他打破戏曲“虚”与电影“实”的二元对立,在美术设计上借鉴装置艺术元素,营造出“无绝对实亦无绝对虚”的意境空间。这部影片以春、夏、秋、冬、又一春的五幕结构,把原剧九场戏精炼浓缩,既保留戏曲的写意精髓,又赋予电影叙事更强的节奏感与视觉张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电影化表达:水墨氤氲的福建山水作为情感载体,微距镜头下“双蝶扇”道具的细腻特写,以及光影流动中人物心理的外化呈现。

这些处理使得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电影的纪实性语言不再割裂,而是相互赋能。

有一位观众在公益展映时,看完电影后不由感叹道:“电影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韵画卷,将中国式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具体拍摄手法上,创作团队也做了许多创新之举。

左起:制片人吴增仙、导演江涛

导演江涛认为,《双蝶扇》改编电影,要求创作者合理巧妙地将“虚与实”“意和形”有机结合,既保留闽剧艺术的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同时又能充分运用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

为此,创作团队打破所谓的实和虚的界限,在美术设计上借用装置艺术的美学元素,采取无绝对的实亦无绝对的虚的手法,让戏曲演员在虚实间完成戏曲程式的表达。

《双蝶扇》的视觉呈现亦极具匠心。外部环境的山水迢递、内部环境的园林造景、服化道等具体细节,共同营造出“移步易景、唯美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美学,可谓人在画中,充分彰显了“儒林”戏古雅的文学美感。同时,影片精心借鉴了国画、国乐等传统艺术,赋予了影片山水的意境美、舞美设计的简约美、服装的典雅美、音乐的旋律美、唱腔的韵味美。

最关键还是在表演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虹、陈洪翔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灵魂,从而让很多年轻观众喜欢。

周虹饰演的林梦卿,在闺门旦的装扮中融入了对角色深层次心理的刻画。从洞房惊变时的错愕绝望,到探监重逢时的隐忍决绝,再到面对命运捉弄时的柔韧坚守,她的表演既恪守戏曲程式,又具有现代戏剧的内心真实感。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称赞其表演“酣畅却不失含蓄,淋漓而具有韵味”。

陈洪翔饰演的陈子霖则在小生行当中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层次。特别是在“路遇”一场中,他与吴玉山从敌对到理解的转变,通过细腻的身段与眼神传递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升华。这种“戏曲程式+方法派演技”的结合,让传统角色拥有了更丰富的现代解读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演员江忠岩的表演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把吴玉山这个心地善良、淳朴憨直的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他捕捉到生动的外部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高兴和得意之时使劲吸气,鼻翼翕动,这些带有喜剧色彩的表演拿捏适度,从刻画人物出发,绝不为赢得笑声和掌声而放纵自己。

《双蝶扇》的视觉呈现极具匠心。

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文化共鸣

《双蝶扇》的获奖,不仅是艺术上的成功,亦是福建实施“八闽戏曲电影工程”战略眼光的结果。

作为该工程的首部作品,它成功探索了戏曲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可行路径。

该片第一出品方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诞生于1958年,前身为福建电影制片厂,曾先后摄制了福建省第一部国产彩色故事片《小城春秋》、国内第一部合拍故事片《木棉袈裟》,以及《路》《欢乐英雄》《阴阳界》《爱在廊桥》《古田军号》等一批优秀影片,屡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电视剧“飞天奖”及“五个一工程”奖等。

近年来,福影厂专注于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策划开发了“八闽戏曲电影工程”,推出了京剧电影《大闹天宫》、高甲戏电影《玉珠串》、闽剧电影《双蝶扇》等一系列戏曲电影,其中部分作品在国内外影展中荣获大奖。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闽剧电影《双蝶扇》制片人吴增仙表示,该工程旨在通过电影手段“为戏曲艺术留存活态档案,拓展传播边界”。其戏曲电影先后在多个国家展映,使闽剧这一地方剧种首次实现国际传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具备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而创作团队的年轻化,则为传统注入了青春活力。导演江涛率领的青年团队,在光影设计、叙事节奏上大胆融入国风审美,使影片既古雅又时尚。这种“年轻人创作给年轻人看”的定位,打破了戏曲受众老龄化的窠臼,正如一位年轻观众所言:“《双蝶扇》让我看到了戏曲电影的无限潜力,也为我们拥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自豪。”

《双蝶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如何让戏曲获得现代和年轻观众的认可呢?最直接是在影片主题表达上体现了强烈的现代意识。

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认为,《双蝶扇》是“充满现代意识的新伦理剧”。该剧试图从传统的原罪中走出来,直面传统价值体系中的贞操观、爱恋观、伦理观。剧中没有人们司空见惯的破坏离间美好爱情的坏人或小人,而是把好人与好人的矛盾冲突写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相适应、与现代人生相协调的新意蕴。

《双蝶扇》的成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传统艺术形式完全可以通过创新表达,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

因此,这部戏曲电影获奖的意义远超一座奖杯:它是地方戏曲在影像时代的突围示范。

“荣誉背后蕴含的是艺术创造的时代担当;担当背后蕴含的是戏剧创作的辛劳。所以,我明白自己要付出的,是与这份荣誉相等的艰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王羚称。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